人生難得一諍友,我的搭檔聰爺,越來越讓我有這種感覺。近幾年的相處,他時常有精辟警語,讓我若有所思,甚或“悚然汗出”。
(關于聰爺的故事,我回頭會專門寫一篇《我的好基友聰爺》以敘之。)
時不時的,從聰爺嘴里蹦出來的話,要么春風化雨,要么醍醐灌頂。
這個愛拿著“老頭樂”捶背的海歸青年,經常讓我有一種“再一次刮目相看”的感覺。
以至于,我要開一個專題,來記錄他的這些話。就叫#聰爺說#。
聰爺最近給我分享了一個段子。
說有個年輕人,去學畫。基礎很差,總是找不到感覺,入不了門。很苦惱,于是問師傅:我什么時候才能超過師兄師姐呢?
師傅說,你每天畫一幅畫,再看一幅別人的畫——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每天都要寫總結,寫心得。半年后就會看到成效。
(PS補錄:有同事看到這里,憤然而起:這TM哪是個段子啊?梗在哪里?)
段子的最后,#聰爺說#,畫畫這種事情,是要靠悟性的,而提升悟性,靠的是眼界和自省。
我覺得很有道理。
因為寫心得、寫總結,是一種強制思考。看完東西不思考,等于沒看,變不成自己的東西。
這也有助于自我的突破。
經常有人說自己“10年經驗”,其實,是一個經驗用了10年。這種經驗是毫無價值、甚至是有反作用的。
要突破過往經驗,還得緊抓自省和眼界。
搞策劃的應該多寫心得。
自己的實操經驗,要通過心得體會,沉淀下來,總結得失。甚至用操作步法、一二三四、順口溜的方式,進行高度的總結,成為真正的經驗;
別人操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也要寫下心得。哪怕是只言片語。一來,備查,立此存照;二來,寫的過程中,通過強制思考,會有意想不到的新體會。
我跟聰爺商量,策劃新人的入門培訓,就是看方案,寫心得。
他說靠譜,可以嘗試。
搞創作的,美術、文案,也要多寫心得。正如聰爺講的那個段子,這行當,需要悟性和積累,需要不斷的自我突破。
許多美術同事,拙于文字表達,我還有另外一個想法,就是分類整理思考法,或者叫標簽思考法。分類和整理,也是一種思考。把自己的作品、收集的作品案例,不斷的重新整理、重新分類。 每次重新整理和分類,都是一次思考。
文案更不用說,文案都要蹲馬步的。從生活中,攫取有洞察力的文字表達。也是要處處留心的。不通過記錄心得體會,創意都容易散失掉。
搞管理、搞運營的,給公司掌舵的,更需要日三省乎吾身。這方面,我還沒入門,正需要眼界和自省,還是先藏拙吧。
之前我自己也有體會,也有過一些印證。每日保持思考功課,成長就立竿見影。
然而知易行難。
這半年,我自己也疏于寫了,也疏于去看。眼界和自省都不足,人就變得僵化了。
聰爺一句話,讓我有了新的動力。
聰爺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總在微信群里潛水。其實是思維、行動都很靠譜的人。《論語》里說: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這是中國儒家修身的要求。
聰爺的很多心得,都來自生活和實踐。這一點比我強。從生活中、常識中得出經驗,在從書中去印證,這就容易得出真功夫。所謂“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而像我這種酸文人,則經常是被書本迷惑,在現實中難以找到方向。所謂“聽說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總而言之,#聰爺說#第一期就到這里。
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