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縣逐漸消失的鄉風民俗(三)

恩縣逐漸消失的鄉風民俗(三)


——節日風俗文化???????南雁北往/文


節日風俗文化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中,也潛移默化的在變化,只是有的基本看不出沒有變;有的變化很明顯,特定節日所孕育本意已經物是人非;更有甚者特定民風、民俗祭日祭祀活動早已經停止了,早被人淡出視野。這也是鄉土文化在特定歷史環境下被摧殘后,再也沒有重新組建起來,也就逐漸進入歷史中,被忘卻。

為了表述方便,我們先說還有的風俗,時間從正月到臘月的順序進行逐一說明,最后再說已經被忘記的風俗(也可能自己所知有限,可能不全面,也請補充)。

(一)首先是春節。“一夜跨兩年”,也就分除夕與初一。除夕也就是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貼貼對聯,放鞭炮,這是永恒不變的話題。在太陽落山時,家族都回去上墳,放鞭炮,燃上高香,請祖先或先人回來一起過年,稱“請家堂”,我們俗稱“請爺爺娘娘”。這個風俗沒有變化(不像恩城南十里鋪有些村是中午請)。去的路上鞭炮齊鳴,回來路上是不能點鞭炮,不然怕驚擾祖先不回家過年了。請回家,在家堂正屋都掛有家堂排位前,把香插好,上各種祭品,這就是中庸之道說“天地同慶”,神、仙(魂)、人三界同樂。我們除夕飯都吃“和(huó)子”,也就寓意一年到頭和和美美;又因是圓形,寓意一家人最后年夜飯是團團圓圓在一起;還因其有上下兩個圓形單餅,中間有素餡,邊緣對齊捏合一起,更寓意者“天地之和,陰陽之交,萬物孕育生長”,中間是素餡,寓意一年到頭素素靜靜,國泰民安。所以我們這一種食風俗,可以其他地方一席雞魚大宴席更有寓意。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所以煙花、供食、水果都是五色,《恩縣志》中有記載。

初一吃餃子是永恒的話題,但是幾點下餃子、吃餃子,可能各有不同了。有的村里是過了零點放鞭炮,下餃子敬天地祖先,后吃飯,趕“早年”拜年;有的村里是零點放鞭炮,下餃子敬天地祖先,吃餃子,再休息到五點多鐘去拜年;還有的是零點放鞭炮,休息到五點鐘左右,再起床下餃子,敬天地、祖先,后吃飯出門拜年,在太陽升起之前,都是拜早年。這都是代表當初移民帶來習俗,我們村是五點鐘左右下餃子,放案桌敬天地、祖先,才出門拜年的習俗(但不允許岳父家,以及出村拜年)。初一傍晚時辰民間還要燒紙祭: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等。 雞鴨狗一切牲畜都要喂上餃子,以示同慶。

這都是不變習俗,變得是節日性質越來越娛樂化,由原來嚴肅敬畏、長幼有序的節日,變成一個娛樂性的、交往式、休閑式節日,這都是時代的特征。

初二早上要送家堂,有的平原東地方是下午送,還有過幾天才送的,(更有甚者像陽谷都都正月十六了)。其實這就反應一種家族文化,如果把家出門女兒以及外甥看成自家人,就等她們回家祭祀后,再送走祖先;如果說是“家出門姑娘,潑出的水”,是一早送家堂,這才是歡慶拜年出門、走親訪友的開始。

(二)“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家家掛彩燈,祈求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萬歷版的《恩縣志》中記載是:焚香設燈,誥月。現在是基本明白改變。

(三)“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過去都是吃寒食的,或去祭掃。現在大家已經淡忘了。清明節,是出門踏青,并不是祭掃日子。我們村流傳有句古老諺語,話“先清明后寒食,過了清明燒十日”,就過了清明節以后十天內,都是祭掃祖先的時間。這個問題來,現在歷法都是寒食在前,清明在后,為什么我們留下民俗言語中時間排列不一致呢?困惑幾十年不得解,今偶然在中央十《百家講臺》中有一期“詩詞紛紛話清明”,一個民俗專家講到:唐之前,清明節在前,寒食節在后;唐朝為了更體現天道觀點,調整了歷法,寒食節在前,祭祀已故先人,慎終追遠;清明節踏青,孕育生命,生機勃勃。這才解惑,因清明節既是節日更是節氣,是不能調整時間的,只能把寒食節前調。

這就是說我們的民俗是古老傳承的民俗。但是現在大家都認可清明節掃墓祭祀的日子。古老的記憶將慢慢地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四)上巳節,就是農歷三月的第一巳日,(《周禮.春宮》有記載)古又稱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三月三薺菜煮雞蛋,在過去還是很流行的,屬龍,要吃染成紅皮的雞蛋。現在這個節日已經淡出視野,只記得“三月三,皇帝出”。

(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我們當地稱“五大五”。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蟾蜍、蜈蚣、壁虎、蛇、蝎類五毒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而過去我們當地也會再繡個荷包,男孩帶金蟾形荷包,女孩帶一只眼的魚形荷包。也是辟邪用。

“端午節”,我們的飲食上還有獨特的風俗文化,除家家吃粽子、雞蛋,還有家家戶戶都要炸咸魚,集市賣的咸魚是最火的,互送禮也是買咸魚,寓意:把傳說中吃了屈原的龍魚,都先腌制,再下鍋炸了,以示后人要愛憎分明,以祭祀偉大屈原的愛國情懷。

“端午節”在婚俗的文化,就是新婚第一年,女方要來男方送禮,因與麥收時間很近,也稱“送麥禮”,過去過麥是體力強度很大,時間緊的農忙,娘家人怕出嫁的女兒不適應新生活,或農忙時做不出飯來,被婆婆說不是,所以“送麥禮”多都是送饅頭、包子、炸好咸魚。這樣食用方便快捷。

(六)“七夕節”,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該節日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我們從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來領悟其原意,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于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制,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后來演繹出許多民俗,多與乞巧、求子、慶生、曬書、拜魁星等。

七夕節后來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現時民間的“中元普渡”習俗是三教合流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我們本地“中元節”的民俗基本沒有變化,家家上墳祭祀祖先。不像江南都要請回家來祭祀一天。

(八)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下來的重要傳統文化節日之一。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可以說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吃月餅、賞月以及送老人節禮、吃團圓飯的習俗都保留至今。

(九)重陽節,淡化最重一個節日了。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節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現在從國家到民間都被淡化了,甚至有些被遺忘了。

我們當地諺語“九月九風吹滿天吼,重陽無雨一冬晴”。

(十)“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文獻記載宋之前是九月祭祀,宋之后,定于十月朔日,祭祀有早上家里祭祀,有墳墓祭祀。時間上也有早晚之分。

本地風俗都是晚上墳墓祭祀,燒紙錢,包裹,遷墳,風俗基本沒有變化。

(十一)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冬……"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把拜歲和賀冬分別。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明朝只聖壽、拜師,親友不拜。所以民間有“冬至大于年”的說法。

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保持不變,其他都已經淡忘了。

(十二)“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

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舊時恩縣城內有八蠟廟,縣志有《八蠟廟記》,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要活動。祭祀的神到民間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等。

現在這里民俗節日還保留著吃臘八粥,腌臘八蒜的習俗。

(十三)“祭灶節”,北方是臘月二十三,男方是臘月二十四,也稱“小年”。其中的風俗南北各有千秋,多事祭灶神、吃糖瓜、掃房子,吃餃子。風俗基本如舊。

我們當地對掃房子習俗有特殊規定,如立春在小年前,房子就不掃了,因“立春”為天象之始。


“大年三十”,不帶節的重大節日,因為為"月窮歲盡之日",也稱“除夕”。晚上風俗已經在前面說過,不在重復。

我們說一下中午,我們風俗:在中午開始擺案焚香燒紙,祭祀天地以及戶神,以拜謝一年來的平安保佑,祭拜后放鞭炮,才開始吃飯,春節的慶祝從此開始。


下面不是節日的吉日或祭日

1)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也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里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但能掃掃地,只能在屋里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處。現在只要接財神了。

2)正月初六,送窮。市場開市。

3)正月初八,谷神節,祈求五谷豐登。也是放生節。

4)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是倉王爺的生日。象征新年五谷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早上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雜糧,壓上瓦片,象征五谷豐登與壓倉。按照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五填倉,是為了紀念一位好心的無名氏倉官。

我們這里是叫“打單囤”。

5)二月二,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民間有吃吃棋子和炒豆,象征著“金豆開花”,營救因為民間降雨,而獲罪的義龍,使得它又獲救。過去還有種“土里蹦”,就是在大鍋把沙土炒熱,把手指大面條丟入,它就會蹦出的面食。早上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而且是雙層囤,俗稱“打雙囤”。

? 6)農歷五月十三,俗稱雨節,傳說是黃帝的生日。民間自古傳說這一天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因磨刀要用水,所以這一天必定下雨,這一天一般都有雷聲,乃是關老爺的霍霍磨刀聲。民諺“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初六龍曬衣”。

農歷六月二十四為關老爺的生日,也是祭祀保平安,求財神的。解放前王打卦村西頭有“關帝廟”,香火很盛。

現在好多習俗、風俗都已經隨著時代發展淡出我們的視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