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引言:
前一篇文章說到秦獻公和秦孝公交接之時的秦國和同時期的魏國,那時的魏國雖然經過了一場公子爭位的內亂,元氣損傷了不少,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惠王初期的魏國還是很強大的,有魏文侯魏武侯兩任魏侯的積累,李悝吳起的變法,魏國雖然受到了打擊,但是那時的秦國還是不敢直接和魏國有大戰(zhàn)。
秦孝公初登秦公之位的時候(公元前362年),年僅二十一歲,和其父親中年登基不同,他是個十足的英雄出少年。因為此前秦魏在少梁之戰(zhàn)中秦國是慘勝,故而孝公剛登基就籌劃變法圖強,于是便有了求賢令,和后來的衛(wèi)鞅入秦之事。
現(xiàn)在在歷史課本里,孝公的光芒幾乎是被商鞅蓋住的,但凡提到孝公,必然會說到商鞅變法,徙木立信之類。然而,我是有點心疼這個被臣子掩蓋光芒的偉大君主的。一來,當初商鞅在魏國被魏惠王忽視,離開魏國是必然的,但是也不一定會來秦國的,所以商鞅入秦某種程度上來說秦孝公的求賢令是相當關鍵的。二來,在變法之初,商鞅的改革就觸及了很多秦國舊貴族的利益,以甘龍杜摯為主的一派極力阻撓,這時但凡孝公有一點點動搖猶豫,變法就會失敗,而同時,商鞅也會陷入及其危險的境地,所以孝公的全力堅持、力排眾議是商鞅變法的堅實后盾。三來,在第一次第二次變法中間發(fā)生了一件很意外的事情,當時還是太子的惠文王私自殺了貧民,這事的起因是商鞅的一項改革,而太子殺人之事如果按照商君之法,是要處以極刑的,但是太子是國家的根本,最后只能折中,對太子太傅公子虔(這是孝公的兄弟!前左庶長?。﹦恿素嫘?,對太子太師動了黔刑,同時流放了只有十幾歲的太子。這件事的中心思想就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件事情的執(zhí)行和最初的徙木立信一樣重要,卻比那件要艱難太多,就這一次,商鞅就一口氣得罪了兩個秦國非常重要的人物——公子虔,公子駟,這兩人是秦國公族王族的最重要代表。所以,這幾項命令得以通過孝公那里發(fā)出,足以見得孝公的胸襟和變法圖強的決心,如果說秦國變法是博弈,那孝公就是把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性命都壓上去,只為賭秦國可以贏得這場豪賭。
在孝公時期,除了變法,秦國也有幾次比較重要的戰(zhàn)役,比較重要的就是和魏國的西鄙之戰(zhàn),此役之中,商鞅騙出魏軍主帥公子卬并趁機俘虜了他,同時大舉進攻魏軍,最后奪得河西多地,逼的魏惠王不得不割地求和。此役于秦國而言是大勝,但是不是以正當手段獲得的大勝,故而后世曾國藩評論為: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zhàn)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茍以取強因而矣。其實,曾國藩的評論更像是對戰(zhàn)國時期所有國家的描述。春秋戰(zhàn)國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春秋時期是以爭霸為主,戰(zhàn)爭的要意以楚莊王的話來概括就是止戈為武——即用武力來迫使不遵守周禮的國家遵守周禮,而到了戰(zhàn)國就是兼并戰(zhàn)了,以殲滅別國有生軍力、吞并別國為目的的戰(zhàn)爭,所以孔子以“禮樂崩壞”來形容戰(zhàn)國。秦國在春秋時出過霸主秦穆公,但是在戰(zhàn)國前期,一直是因為內亂而自顧不暇的狀態(tài),好不容易到了孝公時期,經過變革有了一定存在感,這場比較重要的東出之戰(zhàn),其實商鞅也只是模仿了別國的行徑,在有實力強勁的秦軍做后盾的情況下,使了些詐術。實際上,這件事也從側面反應了商鞅變法的成效,畢竟在孝公接手秦國的時候,秦國還是一個沒啥存在感的小國,而現(xiàn)在已經引起魏國注意,甚至是穩(wěn)扎穩(wěn)打從魏國手里奪了重要的河西之地,足可以正面商鞅變法的成效。
最后,其實在孝公臨終的時候,為了可以繼續(xù)讓變法持續(xù)下去,他曾經想禪讓給商鞅,但是商鞅堅決不接受,最后只得讓太子即位。記得在《大秦帝國之裂變》里,孝公和商鞅是青山和松柏的關系,最后孝公先行,悲劇已定,青山不再,松柏何存?
秦惠文王也是一代傳奇的君王,可惜歷史上對他的描述很少,但是,從僅存的只言片語中可以見到他的厲害。他上位之時,就車裂了商鞅,并且滅族,后來又借此事,收拾了公子虔和公孫賈的黨羽,這點看起來是很心機很殘忍,但是的確是優(yōu)秀君王的必備條件。他在位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在公元前325年,也就是他上位第十二年,31歲的年紀改“公”為“王”,在《大秦帝國》里,秦王相王時,魏王(魏惠王)垂垂老矣,但是要為他牽馬執(zhí)鞭,曾經狐假虎威的韓王也不得不夾著尾巴做人,恭敬地承認他為王。這種種細節(jié)都表明了秦惠文王的鐵血手腕。
秦惠文王取得這些成果的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知人善任,且廣攬?zhí)煜麓蟛?。他在位時期,文臣方面首推張儀,武將則是魏章、司馬錯(注意,這是司馬遷老祖宗)公子華(這是他弟弟),此外,還有能文能武的公孫衍、樗里疾,這其中,只有樗里疾和公子華是秦國公族,其余全是魏國人(所以說魏國是人才庫,是秦國丞相培訓基地一點也不為過),由此可見,秦君愛才,而魏王隨意浪費人才,故而才會在百年時間里,秦魏的實力上發(fā)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在廣攬?zhí)煜麓蟛胚@點上,秦國是七國里最出色的,這可能和秦國國君出生一般有關(以下都是個人猜測),秦國在西周初期一直是被打壓的狀態(tài),因為秦國在商紂滅亡的時候還是忠于商紂,故而,西周初期,即使是秦國國君也地位及其低下,后來靠出色的養(yǎng)馬馴馬技術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識,地位才逐步提高,后來經過西周末年犬戎入侵時的勤王之功,秦國才有封地。所以,祖上是貧民出身的秦君沒有其他根正苗紅的諸侯國國君那樣看不起平民出身的人才,所以才會任用商鞅、張儀這樣的人物。
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迅速崛起,自然引得山東六國的不安,故而,在惠文王更元八年,即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齊國又在吃瓜圍觀自high),但是被左庶長樗里疾敗于修魚,且斬首八萬。但是秦國危機并沒有解除,因為義渠在李帛破秦軍。此時,秦惠文王及時改變戰(zhàn)略,轉而派客卿司馬錯攻巴蜀,雖然這招算兵行險著,甚至于使得秦國一度危急到藍田大營都成前線的地步,但是最后惠文王還是賭對了,司馬錯在公元前316年攻下巴蜀,此后,才有了李冰修都江堰,巴蜀成為秦國糧倉,這也成了后世昭襄王時期打贏長平之戰(zhàn)的重要依仗。在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在秦相張儀和大將魏章的配合下,秦軍大敗楚軍于丹陽,奪得楚國的漢中之地,自此楚國一蹶不振。
秦惠文王在位的時間不算太長,只有26年,但是,他站在父親的基礎上,讓秦國大踏步向前,東出函谷關。同時期的魏惠王歷經獻公、孝公、惠文王祖孫三代,卻是讓魏國不斷衰弱?;蛟S,假使秦君沒有那么賢明,假使魏國沒有流失那么多人才去秦國,假使魏惠王可以留住哪怕一個類似犀首這樣的大才,魏國在和秦國的較量中也不會如此迅速的落敗,在修魚之戰(zhàn)后元氣大傷。其實,相較于后面的魏王,魏惠王不算昏君,至少他早年的時候,可以震懾住獻公孝公父子兩代,在惠文王剛登基的時候,魏王也是絕對的霸主,只可惜,他老年的時候浪費了重要的人才,而對面秦國又一直是英雄出少年,而青年君主的魄力和精力又是他缺少的,故而,在他最后幾年里,魏國急轉直下,甚至于他自己都是被兒子逼死。至此,魏國便真正的走向了全方位的衰弱,甚至到了昭襄王后期,變成了被秦國按著打,魏王聞秦武安君色變的地步。
預告:下一篇就是秦起魏落的完結篇了,主昭襄王時期和后期阿政讓王家父子掃六合部分。其中會好好講下男神信陵君,還有武安君,蒙家軍,王家軍,順帶會提一下太史公的老祖宗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