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成語,叫“吉人天相”;還有句老話,叫“吉人自有天相”。那么怎樣的人才是吉人?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吉人?
懂了,才能成為那個有著天相、能得天助的吉祥之人。
吉人,是不忘初心的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那么什么是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是一種堅守。《詩經》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凡事都會有開始,而堅守下去的卻并不多。
有人說過,如果人生有“如果”,那么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都會成為偉人。人生有了“如果”,我們就會重新審視初心,堅守初心,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不忘初心是一種抵制。《朱子語類》言:“若事事貪,要這個,又要那個……才多欲,便將本心都紛雜了。”
本初之心是簡單之心,人若貪婪,是自亂其心,所以不忘初心就意味著我們要注意察覺和抵制自己的貪婪。
不忘初心是一種果決。我們所熟知的“三思而后行”,最初并非孔夫子所提倡。夫子認為,很多時候思考兩次就足夠了。
有些事情前思后想想得太多,就會畏首畏尾邁不出步子。朱子所謂“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不徒多思之為尚”,需要以果決之行來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是一種開放。“心底無私天地寬”。喬布斯的名言“創(chuàng)造的秘密就在于初學者的心態(tài)”,可謂深得圣人心法。
吉人,是善良的人
人為什么應當行善?因為這是天道。老子說得好,“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太上感應篇》也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怎樣才是行善呢?就在人的一言一行里。
要多說好話。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說好話不是為了什么目的,而是因為心中的一份慈悲。
也要多做好事。總結起來就是三點:
看人長處。人皆有長處,只看到別人缺點,是自己的修養(yǎng)問題,所謂錘子眼中所有人都是釘子。
《戰(zhàn)國策》中說,“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多看別人長處,少說別人壞話,如此才能為好人,收獲良好的人際關系。正如《論語》所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幫人難處。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錦上添花或許會獲得感謝,雪中送炭卻一定能收獲感激。
明代呂坤《續(xù)小兒語》言,“仇無大小,只怕傷心;恩若救急,一芥千金。”人活世上,難保沒有難處;多幫人難處,日后就必有他人雪中送炭之時。
記人好處。總是記人好處,底下就一定是一顆謙和感恩之心;喜歡記仇甚至睚眥必報,明擺著是受自私和狹隘的裹挾。
前者讓人溫暖,自然愿意親近;后者戾氣一身,自然人人敬而遠之。戾氣之人身上缺乏的是三樣東西:和氣,寬容,恕道。歸結為四個字,就是“與人為善”。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如是說。北宋著名隱士林和靖在《省心錄》中也說,“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吉人,是寬容的人
對于寬容,秦代李斯有一句最為準確生動的描述:“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唯有寬容氣量才能大,氣量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
人如何修煉自己的寬容?
一是能忍讓,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是不舒服的、不容易的,但沒有其他辦法,唯有像曾國藩所說“咬牙做去”。
二是能寬恕,能寬恕別人,需要去自己的私心、體他人的難處,《西游記》所謂“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
三是能將心比心,《增廣賢文》中說“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自然就容易理解和寬容。
能寬容,對自己的修養(yǎng)是一種成就,諺語所謂“能忍能讓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對于做事同樣是一種成就,諺語所謂“量大好做事,樹大好遮陰”。
吉人,是謙虛的人
謙虛對人到底有怎樣的作用?明代李贄的一句話,把一切都說透了——“能下人,故其心虛;其心虛,故所廣取;所廣取,故其人愈高。”
只有謙虛才能廣大自己的心胸,提升自己的高度,高明自己的境界。
謙虛的心是開放和接納的,能夠廣泛汲取外在的一切優(yōu)點和優(yōu)勢為我所有;不謙虛的心則是自大和封閉的,只能畫地為牢、故步自封,把路越走越窄。
于內,這關系一個人的格局;于外,日積月累中必會左右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成就。
謙虛的反面是驕傲,王陽明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一個傲慢的人,是不受待見的,只有謙虛的人才受歡迎,所以東晉高道葛洪說:“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能否謙虛不傲,實實在在關系著人的做事,以及能不能做成事。
正因如此,謙卦才是《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全吉的卦,《菜根譚》中才說“建功立業(yè)者,多虛圓之士”,清代名臣張廷玉才說“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福”。
吉人,是大氣的人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曾對脾氣有過十分精彩的描述:“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有本事沒脾氣,才是真正的大氣。
俗話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就是脾氣要有彈性、有張力、有柔韌度這個道理。脾氣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或許要有一點,俗話說“有脾氣的人出活”,意思是有脾氣的人大多比較能干。但不可輕易發(fā)脾氣,不識大體、亂發(fā)狂發(fā)脾氣,就會壞事。
駕馭脾氣,乃心性修養(yǎng),要看人的學識、涵養(yǎng)、品行、經驗和閱歷。“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要修練到不發(fā)脾氣或基本不發(fā)脾氣的境界,達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鎮(zhèn)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從容,“陋室之中,但見群書滿架;紅塵深處,偏能心如止水”的飄逸,需要下一番大功夫。
本事與脾氣的因果,最終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上。在人的脾性中,和諧安詳是精神佳境,和氣生財,和氣生萬物。反之,氣大傷身,氣大傷人,氣大傷前途命運。
和為貴,既是人倫之道,又是君子之德。
單位里,人與人和諧相處,團結一致,才能風清氣順;家庭中,和睦相伴,掃除煩惱,才能幸福一生。無論是誰,有寬廣的氣度,不慍不怒,才能從容面對一切,并廣結善緣。有容人的雅量,積累人脈,才能奠定事業(yè)基礎,贏得發(fā)展機遇。
返觀歷史也可以發(fā)現(xiàn),凡是有大作為者必有大器宇,器宇格局小的鮮有成功者。度量寬宏,平和寧靜,乃是人生處事的大智慧。
吉人的這五大標準,其實就是人最珍貴的五種品質。
貫穿《周易》的一個根本思想,是“德能改命”;主導改命奇書《了凡四訓》的一根主線,是“命由我立,福由己求”。抱定一份好人品,便只須“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如此,改變的就是命運,做成的自是吉人。吉人自有天相,真諦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