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說到就到,今天聞著艾香,想起小時候的端午,發(fā)現(xiàn)蘇南和蘇北的端午節(jié)居然有許多的不同,雖然都是同樣的重視,但念想起我們童年時的端午節(jié),還是感到更有趣味,確切地說更是孩子的節(jié)日,蘇北的端午節(jié)更有節(jié)的氣息。
每年的端午,奶奶是定然要起個大早的,天剛蒙蒙亮,她就要起床,因為她有一件自認為非常重要的事,趁著露水掛枝葉,她要采樹頭,路上逢到合適的就會順手捎帶些,包括地里馬上就要收割的麥稈,當然最多的是田頭的艾,艾這個名字好,暖心,響亮,可那時我常常搞不清艾和菊花,只有到了九月才知道開花的是菊花,不開花的是艾。那時有很多的樹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不到了,記得榆樹和刺槐是不可或缺的,撿最嫩的枝頭,用手把它們掐下來,當然還有柳樹和柿子樹的枝葉,記得還有路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草,后來才知道它們許多都是上好的中藥,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得很難再找到了。等奶奶回到家時,懷里已經(jīng)快要抱不過來了。奶奶是個熱心的人,單我們家是用不完的,她會分給左鄰右舍一些。
那時的農(nóng)村家家都是有大鍋的,把采來的樹頭用水清洗好放在鍋里,還要放上整坨的蒜和十幾個雞蛋,煮熟的蒜是我最愛吃的,面面的,沒有生蒜的辛辣味。放好這些東西后就開始放滿滿的一大鍋水,然后把水煮沸。當揭開鍋蓋的那一刻,香味和中藥味就撲鼻而來,滾沸的水已經(jīng)變成了深綠色甚至棕色。孩子們就該上場了。
小至幾個月的奶孩,大到十幾歲的少年,都是要經(jīng)過這湯汁的沐浴的。后來學(xué)的東西多了,才知道老祖宗傳下來的習(xí)俗是相當?shù)目茖W(xué)和智慧,這分明就是一付中醫(yī)藥方,預(yù)防皮膚疾病,確是神奇,那時的孩子很少有皮膚頑疾。在端午之前的集會是相當熱鬧的,大人們要為孩子做好準備,家里沒有艾的是要到街上去買的,種艾的人家卯足勁要在這集賣個好價錢,有的論斤賣,緊俏的時候只論棵買,不論有多貴,做父母的都會眼睛眨也不眨一下,十棵八棵定是要有的,買回家拿插幾株在房檐那里,或者放幾棵斜倚在家門口的墻邊,我覺得像士兵在看家護院,據(jù)說是可以辟邪的。其中街面上最亮眼的是香包和五彩的絲絨,還有用布做的公雞,我們那里叫雞給給,那時村鎮(zhèn)中的巧手們拿出積攢了一年的手工活,香包的顏色自不用多說,都是用綢布和和五彩繽紛的絲線做成,但就那香包里的甘草和干艾的香味都能把蚊蟲熏得遠遠的,帶上這些花花綠綠的香包,那些壞東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鮮嫩的肉肉卻不好上前。記得過節(jié)時大家喜歡做雞給給和端孩,奶奶教過我做雞給給,準備兩片大小一樣的三角形的花布,不要超過巴掌大,否則就太大戴起來墜脖子。把它們用絲線縫起來,只留一個端口,然后經(jīng)過這個端口把里層反過來,這樣兩塊布就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了,這時候就用干艾葉和甘草把里面的空間塞滿,還有一步就是把事先剪好的五彩布條做公雞的尾巴,在留著的端口處把尾巴縫合進去,一只漂亮的雞給給就做成了。端孩是用白布和紅布做的白白胖胖的簡易小娃娃,圍著紅肚兜,頭發(fā)、眼睛、鼻子和嘴巴都是用黑線縫出來的,煞是可愛。當父母把這些東西置辦齊帶回家,估計沒有幾家孩子能睡得著覺了,就是夢里恐怕也是五彩的夢吧?洗完澡的孩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要帶上一種叫絨的五彩絲線,光滑結(jié)實而又靚麗。要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腳踝系上分別系上這五彩線。最重要的是脖頸上是五彩絲線穿著的香包和雞給給,每個孩子都成了香噴噴的娃娃了。那時每年戴絨后總是覺得自己像哪吒,缺的是風火輪。
洗完澡,扣好絨,還要吃鍋里的雞蛋和熟蒜,雞蛋是全然沒有了平日的光鮮,都變得黑不溜秋的,關(guān)鍵是味道不好,有種藥味。不吃是不行的,大人們是連哄帶騙,無論怎樣,每人兩個雞蛋和兩坨熟蒜是逃不了的。吃完這些,忍不住要出門了,孩子們聚在一起,心思很多,既要看一看女孩子佩戴得誰最美,還要笑話一下男孩子的花枝招展,當然也免不了大一點的男孩子羞于出門,甚至躲在門后抹眼淚。可沒法,奶奶們逼著呢,討個吉利,誰都不敢不戴。這一戴就是不容易取下了,要等到七月七,長輩把它們剪下來,扔到房頂,據(jù)說給喜鵲銜去天上,給牛郎和織女搭彩虹橋的,這個忙,孩子們愿意幫,這五彩絨線的使命才真正的完成。
現(xiàn)在人越來越忙了,更習(xí)慣于化繁為簡,很少見到孩子戴絨了,也沒有幾個父母愿意用那些樹頭給孩子洗澡了,可能是忙也可能嫌那些蒙著灰塵的葉子太臟吧,至于那些手工香包端孩以及雞給給更是無人做和佩戴了,實在想買的淘寶上到處都是精美的香包,只是里面不管是僵硬的還是軟軟的,可能還是絲棉居多,沒有幾絲艾和甘草的香味。端午的繁榮已經(jīng)沒有了往日的盛世。
突然心血來潮,以此紀念我那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