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且說在石寶寨登依山而建的木塔,隨著層數上升,塔身變小,登樓的木梯也越發險峻。從上面幾層的圓窗往外望去,長江水面逐漸開闊。九層過后,已至塔頂,幾步開外,又有三層樓閣,名為“魁星閣”。方才明白原來木塔只九層,只因魁星閣也和木塔修在同一個軸線上,所以遠看就像重在一起,觀者多以為木塔高十二層正緣于此。魁星閣為上世紀50年代重修,外形風格接近下方木塔,但用料施工已是現代之法。閣前對聯很有韻味:“波濤聽日夜,風雨經流年”,短短十字,意境全出,很是契合山頂的情境:站在此處,懸崖陡峭,江面壯闊,兩岸風光盡收眼底,擁江上清風,睹山間日月,怎能不得流年經風雨之意?魁星閣也能登上二樓,樓內狹小,四面有窗,窗幾下有木凳,可坐數人,若游人少時,獨坐此處,應該非常愜意。站在樓內往外望去,三面絕壁江水環繞,驚險非常。
? ? ? 魁星閣下來后有一空地,即到玉印山頂平臺,地上有一洞,深不見底,洞口很小,僅容兩拳,相傳此洞與長江相通,有人曾經在此洞放下鴨子,后鴨子浮于山下江面,故稱鴨子洞。洞周邊用石條圍成,極像一口水井,一些游人便把鴨子洞當作許愿池,不斷向洞口拋灑錢幣—恐怕數年過后,鴨子洞會被喚作“”藏金洞“”。
? ? 鴨子洞后方即天子殿,始建于明朝,早于石寶寨塔樓。殿前有一石門,與塔樓前的山門相像,上面陽刻四個大字“紺宇凌霄”。由大門進入,依次為前中后殿,主要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卻不是佛教寺院規制,而據塔樓下方的石碑,山頂上原應為寺廟,因為碑內文字分明記有“……內奉釋迦文佛、觀音大士、五殿閻羅像,且燕客有堂,參禪有室。……”。寺廟幾經毀建,現在已經是道教庭院。各殿建筑并無新奇之處,倒是中殿與后殿之間有一大天井修的整齊,全用石塊拼就。天井正中有一個方形小池,約四五米見方,池子上面橫跨一半圓形拱橋,名為奈河橋(亦稱愛河橋),橋雖小,卻是大石塊拼成,外形優美,石塊之間無半點縫隙。據傳,情侶牽手從此橋上走過,白頭到老永不分離,單身者走后立馬脫單成雙成對,故旅游過橋之人綿綿不絕。從天子殿后殿出來有一平臺,俯瞰下去,正對入寨索橋與景區入口,橋小人渺,遠處青山連綿,樹木與樓房掩映,亦是另外一番景致。
? ? ? 天子殿后方側面有石梯下山,石梯依山勢而下,險峻無比。下石梯時,見梯旁絕壁上長有一個黃葛樹,擠于懸崖石縫之間,至少幾百年樹齡,盤根錯節,枝繁葉茂,生命頑強。應此情景,我且賦詩一首:
? 梯云直上小蓬萊,望江煙雨玉印臺。
? 波濤日夜東流去,任他流年須發白。
? ? ?石梯下方盡頭,立有一漢代石闕,名“丁房闕”,為仿品,原物在忠縣城內白公祠中。下一個景點正是白公祠,可好生參觀一番。天色漸暗,于是急忙出了石寶寨,直奔白公祠。
? ? 究竟白公祠內風景如何,容后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