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不少讓他們感到困難和懼怕的事,家長的職責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極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打針這件事,一輩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對打針,并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況由此帶來的一些心理影響,還會遷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認為這很簡單,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騙著打了就沒事了。家長應教育孩子盡可能平靜地接受,并培養(yǎng)他們忍耐痛苦的勇氣。
老師對自己女兒的做法:
我停下來對她說:“寶寶現(xiàn)在生病了,咳嗽,還發(fā)燒。你覺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圓圓說不舒服。“那寶寶想不想讓病趕快好了?”圓圓說想。她又開始咳嗽了,小臉蛋燒得紅紅的。我親親她的臉蛋說:“大夫開的藥能讓小圓圓的病好了,能讓寶寶變得舒服。要是不打針,病就總也好不了。”
小孩子其實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確地把理由陳述給孩子,孩子是會聽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早點痊愈。
圓圓理智上接受了打針,但她小小的心還是害怕,她滿眼憂慮地問我:“打針疼不疼呀?”我微笑著平淡地說:“哦,有點疼,不過疼得不厲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個屁墩兒一樣。”圓圓聽了,憂慮有所減緩。我接著問她:“你覺得那天摔個屁墩兒,是疼得厲害,還是只有一點點疼?”圓圓回答:“有一點點疼。”
“哦,打針的疼和那個疼差不多,也是有一點點。”我很坦率地告訴她。然后又說:“摔屁墩兒小圓圓不哭,打針也用不著哭,是不是?”圓圓點點頭。
但我能看出她心里還是有一些顧慮和緊張的。于是又給她打氣說:“媽媽覺得圓圓很勇敢,你試試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沒事。”我的話給了她鼓舞,讓她覺得自己勇敢;又給了她退路,讓她覺得想哭也沒事。
我和她說話時的表情始終是愉快而輕松的,表現(xiàn)出打針確實是很簡單的事。圓圓也坦然了許多,她的愿望肯定是當英雄,同時對媽媽的話深信不疑,因為媽媽從沒騙過她,既然只是“有一點點疼”,那也沒什么好怕的。
對于必須要讓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應有幾個原則。
? ? 一是平靜自若,不要表現(xiàn)出焦慮。如果大人首先一臉焦慮,孩子就會覺得問題嚴重,會嚇著他們。
? ? 二是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向他說明。比如告訴孩子他現(xiàn)在生病了,需要打針,打針可以治病。不要認為孩子不懂就不去說。
? ? 三是對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相告,再上第二次當;他們挑戰(zhàn)困難的理性和勇氣就失去一次萌發(fā)機會,并且以后會不信任大人。
? ? 四是激發(fā)孩子的勇氣。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同時也要給他們退路,不要讓孩子為自己流露的“不堅強”感到羞愧。
? ? 五是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有的家長通過“不打針警察就要來抓你”,或“吃了這藥就給你買個遙控汽車”等方式達到目的,這是很糟的。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并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還有礙他們的道德發(fā)育。
借鑒老師的做法,我也同樣用在我剛滿一歲半的女兒身上,當時是完全聽不進去,只拼盡全力大聲哭泣,事后跟她好好說的時候,她又連連點頭。
果果是從一歲左右開始知道疼痛的時候就非常抗拒打預防針,她其實生活中一點都不怕疼的,平時摔跤了甚至擦破了皮,自己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接著玩,極少數(shù)會哭。
她同樣也非常拒絕到醫(yī)院看醫(yī)生,醫(yī)生只是給她摸摸看看,她都非常反抗,極力的哭泣,這一點可能跟她的陌生人焦慮情緒有關系。
記得有一次抽手指血,她緊緊的握住拳頭怎么也不張開,別看她小小年齡她的力氣可是是很大的,感覺她在用全身的力氣去反抗,抽血的醫(yī)生和我都沒能按住她,后又找來一位護士,抽了大拇指血這才作罷。
其實每次去醫(yī)院之前我都會給她做思想工作,跟她聊一聊,可是她還一如既往,所有的回答都是:不要,甚至現(xiàn)在都不愿意進診室的門,我們也意識到她其實不是怕疼而是懼怕這樣的環(huán)境,這個問題至今還困擾著我們,慢慢來,等大一點或許會理解一點我們的用心,然后慢慢的去接受這種環(huán)境適應環(huán)境。
但是,果果吃藥這方面倒是很配合的,每次自己流鼻涕了,咳嗽了,要求媽媽給她泡糖水(藥)給她喝,一口氣喝完,堪比大人喝酒。
尹老師的話和做法是很有見地的,也是一位我比較欣賞的育兒作家。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所受的教育所接觸的環(huán)境不同,決定了他們不一樣的個性,作為家長也要經(jīng)常充實自己的學習庫,這樣才能在教育我們的孩子上游刃有余,孩子暖心,家長順心。
為了更好的教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吧!至理名言:活到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