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進入格物班學習,很開心開啟新一階段的學習,周日晚大群的開班儀式和小組的視頻會議都讓我很感動,因為博仁老師的大愛搭建的完全公益的致良知平臺,也因為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老師們的無私付出,才讓我們能夠一起學習成長,相互扶持,立圣賢之志,格物致知,去人欲存天理,讓自己成為一道光,點亮自己照亮別人,感恩!
這周學習陽明先生的《答周道通書》,聽讀原文,聽博仁老師的導讀,開啟美好豐盛的一周。
《答周道童書》是陽明先生在為父親服喪期間,學生吳、曾前來拜訪求學,帶來道通書信,請陽明先生解答在學習上的問題,陽明先生對學生的問題一一詳細解答的一封書信。
陽明先生一共解答了道通的七個來信問題:
1、關于立志后,時時體驗,發現與朋友講論研習,志向會精健闊大,有生機,如果三五天不與朋友講習,志向就會微弱,遇事困頓。慢慢地也能一人靜坐讀書做事時,培養志向。離群索居之人怎么來保持志向呢?
陽明先生肯定了學生在學問上重中之重就是立志,還有平時就是要這樣下功夫。只有持續不斷的篤定踐行志向,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如果覺得困頓也只是志向欠真切。志向堅定了,每個人下功夫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去踐行才能悟,自己的事要自己安排考慮,所有的功夫都是“方便法門”。
2、關于“何思何慮”,和“必有事焉”的功夫,該怎么樣去平衡?
陽明先生從孔子的《系辭》的愿意進行解釋,所思所慮只是一個天理,別無他思他慮,不是真的無思無慮,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學者用功,即使是千思萬慮,也只是想著如何恢復他本來的體用天理,并非用私意安排思考出來的。作為普通人來說我們還是要“何思何慮”用功,不斷精進做到“無思無慮”,知行合一。
3、學者做功夫是否把圣人的氣象作為標準,照著圣人去做,才是作圣的功夫,不會出錯?
陽明先生認為“先認圣人氣象”這個說法欠思考,從自己的良知上體悟,每個人的良知與圣人是沒有區別的,只有心與圣人相通,才能明辨是非。
4、關于事上磨練,有時遇到事,會陷入事情中,竭力去做, 卻又精神衰弱,就又反省,是先做事還是先對心體加以培養呢?
陽明先生說功夫都是循序漸進的,凡人為學,終身只是做一件事,在事中去人欲存天理,如果“先不了事,對本體加以培養”,還是把他們作為兩件事了。在慢慢體悟中,會越來越看清事情的本相,有困頓還是被毀譽得失心牽制,還是要在良知上下功夫。
5、初學的人講“致知”,還須加上“格物”的內容,因為初學者不知功夫從和下手。
先生說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明白了致知就已經明白了格物,格物致知本就是一體的。
6、道通說社會上對朱熹、陸淵的學說進行辯論的現象存在,認為不必枉費心力去爭辯,只是根據“立志”二字去點撥人,如果真能辨明志向,決心要知曉正道的學問,自然明白是非對錯,是不是這樣呢?
陽明先生非常肯定道通的說法,認為非常非常的正確,各人只管論自己是非,不要去論其他學說,用言論毀謗人還是淺的,如果只是為了辯論而夸夸其談不去在自己身上下功夫,這種毀謗就很嚴重了。對于天下的議論,都是警示反省,提升德行的機會。
7、最后道通請教老師關于“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 才說性 便已不是性”的解釋。
陽明先用孟子得起“性善”回答,性善,是就本原而言,性善只有通過行為才能體現,若沒有行為就不能看到本質 比如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就是所謂的“氣”行為,如果功夫到了,就能體悟到他們都是一體的,氣即性,性即氣,原本沒有區分。
仔細讀了好幾遍原文,也聽了博仁老師的導讀 ,對文章中的愿意還是理解不透,有幾點感悟:
陽明先生對學生的問題耐心認真的一一解答,每一個問題回答時都是先肯定學生下功夫的真切 ,那種肯定和鼓勵的詞句讓我感受到陽明先生的慈悲和大愛,從內心里對學生提問的認可。
從這篇文章中我還感悟到“立志”的重要性,從誠意班到正心班,再到格物班,每次學習的第一篇都是在告訴我們立志是我們人生的方向和航標,只有篤定自己的圣人之志,才能堅定的走在致良知光明的路上。
從這篇文章中也更加明白了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定要在事上磨,在工作生活中踐行,去看到自己本身的良知,學做人,窮理,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