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文1606字,寫作時長85分鐘,推薦閱讀4分鐘
? ? ? 最近迷上了時間管理,慢慢接觸了一些關于時間的思考和深度探討,其中就有張老師提出的經典,生命其實是一塊不能重復蓄電的電池板,你有必要每天去計算它的剩余電量。繼而思考你還能在電量用干之前完成的任務量,,精彩地活著還是死去?
? ? ? ? ?01 逝去的不僅僅是青春
? ? ? ?該理論細思極恐呀,就目前本人35歲為例:按國家公布60歲退休計算,只剩下25個年頭可以奮斗,拋開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精力衰減和家庭事務的繁雜不算,光是每天正常生理作息就要消耗10+個小時,我只剩下不到10個小時。而我在工作時期內的奮斗時間為10*30*12*25=90000小時。這點時間按照1w小時天才理論可以成就9個方面的成就,但現實問題是,我每天上班時間中摻雜了大量的無效事務性工作,而不是純粹的刻意性練習,因此,該筆時間在有效性上至少要打個對折45000小時,折算為傳統的24小時天數是1875天。換句話說,我的人生工作期限為1875天,完成這些時間后,我的工作時間將耗盡。
? ? ? ?02還有一條出路
? ? ? ?通過上面的計算是不是覺得好像又回到了高考時代一樣,每天都沉浸在倒計時的恐慌中,是不是要只剩下窮于應付這一條了呢?依我看,非也,就算是只剩下1000+天,也比一天都沒有強呀。再說,按照1W小時天才理論,天才也只不多需要416.67天(按24小時制計算)的刻意練習呀。那么我們并非不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至少也可以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吧。這里再普及一個概念叫可控時間,可控時間指的是自己能自主支配的時間段,它存在長度和寬度的限制,一是長度,因為做任何事件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沒有事件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當然如果有的話,那樣的事件也是不值得被人銘記的,必須有一定的時長作為保證。3分鐘、5分鐘這樣的長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碎片時間,它的意義只在于收集信息和工作準備。二是寬度。不同程度的人面對時間的認知敏感度和深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跟巴菲特共進晚餐需要幾萬美金的原因,每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對于同一時點的認知也是不同的,而個體對時間的認知也隨著知識和閱歷的積累而螺旋上升,最終因人而異。這就是所謂閱歷和“職場鍛煉”對一個卓越管理者的提升,優秀職業經理能夠憑自己的能力和魅力敏銳地發現普通人無法觸碰的商機,這也是通過大量刻意練習后形成的。
? ? ? ?03讓子彈先飛起來
? ? ? ?記得《開講了》有一期的嘉賓是丁俊暉,他在大家的印象里是天才,是中國乃至亞洲的精英。我專門找了他的節目來看,發現其實天才死在了大家的想象中,他描述了父親為了讓他學球,答應他退學,帶他四處練習甚至遠赴廣東,最后一家人每人每天伙食費只有2元錢,住在一張床上,每人還必須側身才能躺下。這樣的“天才“有幾個人能夠想象,丁在節目上話語不多,總是反復強調那句“可能2元錢的飯吃多了”。聞此,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往事,在記憶中,童年都是在穿著年長哥哥大而蓬松的校服里度日,每次遇到別人家孩子討論“大白兔“和巧克力味道如何之類的話題便默默躲開,總是習慣用眼光中將隔壁孩子手中的卡通蛋筒“吃”上一百回,然后安慰自己“其實也不好吃”,這些記憶像極了烙在心口的傷疤,每每想起,總是隱隱做痛。記得奧運會上傅園慧在央視的訪談中說道:“當時就好想哭好想哭。。。鬼知道我們經歷了什么。”我想說的是,無論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因為只有讓子彈飛起來,才能有后來的故事。子彈不出槍膛,只不過是一個塊狀金屬而已,出了槍膛飛了起來,才有了一切的可能。
? ? ?總結一下,今天討論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以我為例計算,整個人生工作期只剩下1875天,逝去的除了青春還有不可逆的人生;二是如果通過大量可以練習,仍可以有所作為;三是萬事如果有了開頭,才可以有曲折的過程和結局。
? ? ? ?嗨,我是三三得九,這是我陪伴您的第7天,離我工作生命結束還有1874天,今后幾天我們就上述三個話題逐個展開聊,如果您想囑咐在下幾句,吐槽拍磚隨您,只要您留言,我就回復。
? ? ? ?祝您成為您心中的自己,好夢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