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有獨立意識和批判觀點以來,就與勤儉節約的父輩持相左意見——并非不懂節制地肆意消費,而是在時代的迅猛浪潮中順勢習染喜新厭舊的感官,美其名曰“審美提高”。于是乎,時不時地看不慣彼時衣物,又常常愛逛愛買,結果衣櫥日漸膨脹,被或陳舊或時新、花花綠綠風格迥異的紡織品包圍。
眼見著櫥柜滿滿當當,逛多了琳瑯滿目的商店,對衣物的審美也越加挑剔,漸漸地能被收入囊中的越來越少。只是畢竟從小被傳統觀念浸染,甚愛懷舊,哪怕是當季幾乎不穿的衣服只要還看得過去都不會選擇撒手丟去。
經年累月地只進不出帶來的是大量的衣物被閑置,還有與日俱增的面對雜亂無從下手引起的煩躁壞情緒。當主觀意識開始察覺這些不對勁時,想著有一天能夠披沙揀金突出重圍再拾起清爽的美麗心情。然而,每每打開衣櫥,面對眼前的一片雜亂,突如其來的手足無措與左右為難不覺叫人打退堂鼓。是時候改變了,可如何行動呢?
記得那是在徐家匯美羅城上的大眾書局,偶然地閑逛邂逅山下英子的《斷舍離(心靈篇)》。信手打開醒目的綠色封皮,頓覺一臉如沐春風般的豁然開朗與怡然自得,繁雜的頭緒也漸漸被理順。也許這就是我迫切需要的生活減法哲學。
回想先前的無從下手,還是心有執念沒有被開脫,自然沒法達到“離”的境界。而達成這一目標的先決條件是循環利用好“斷”和“舍”。
在我眼里,“舍”比“斷”更重要、更迫切,因為只有在整理已有的東西過程中,在舍棄多余的廢物的同時,才能發現所需要的。這樣的循環往復,不僅僅能剔除繁雜還能提升質量?;蛟S這就是擁有了俯瞰力。
在斷舍離的生活減法哲學中,隨著遠離自己不能用、用不上、不喜歡的東西,開始一點點重拾自信,如此這般有意識地、果敢地、自在地生活,想不快樂、不自在看來也難咯!
掌握斷舍離的方法,有個關鍵的思考軸,通俗地講就是篩選物品時的參考標準。自我的需要程度和喜好感受,以及立足于現在的時間軸是重點。
由以上的兩大重點思考方向引申出斷舍離與以往常見的整理、收納術的區別,顯而易見的是個人的超強自主性。斷舍離讓我們不再被物品所左右,要做的僅僅是從當下出發考慮這些東西適宜、需要、合適、舒服。有了這樣的認識,曾經割舍不下的懷舊情緒便慢慢消解了。
斷舍離是一個宏觀的方法論,在微觀的操作層面得學會整理和篩選。比如衣物,可以分為上衣、下裝、內衣;再進一步則還可以分別有大衣、外套、襯衫,長褲、短褲、裙子,內衣內褲、家居衣褲……所以,這也挺鍛煉人的理性思維。
從愿意改變開始,便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只要將學到的方法理論不斷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堅持不懈,一定會遇到更好的自我。
曾經我就是那個躺全槍的扔不掉東西的人,而在困擾中尋找到改變的力量。直面自己和自己的人生、立足現在,被顛覆的過去必將換來輕松自在的當下和更美好的未來。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疑難雜癥,別猶豫,果斷向惡習開戰吧!
中國的傳統美學里有“留白”,舒適的心理空間也一定不是塞得飽和狀的。七五一法則給了一個不錯的范例,可以參照著看看現階段的家庭室內物品與理想狀態還有哪些距離。
這一part給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大、中、小三層分類列舉,非常實用,值得舉一反三。記得朋友圈中曾瘋轉德國廚房物品極致嚴謹又富條理的擺放照片,學會三分法則我們也能過上令人艷羨的清爽舒適生活。
收納的法則通俗說就是看得見、摸得著,是高效率的前提。其實跟工作中整理文件夾也有相似的道理,好的命名是為了看見,而文件夾層次宜少不宜多則為了快速直達內容。
運用斷舍離來提升個人對于生活物品的駕馭能力,從而增進心靈的愉悅感,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當云開霧散、柳暗花明后將會逐漸獲得超然物外的俯瞰力。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