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淌水》??音樂里的故事67
《小河淌水》源于密祉--云南省大理州彌渡縣密祉。
詞曲改編作者尹宜公先生,1924年出生于密祉。他回憶1947年春天的一個晚上作這首曲子時的情景說:“密祉放羊調優美的旋律讓我想起家鄉的月亮、深山、森林清風和蜿蜒奔流的小河,取了《月亮出來亮汪汪》的歌名。云南大學《教學唱》主編江騖建議用《小河淌水》更好,這首歌發表后,逐漸流傳開來。”
《小河淌水》國家大劇院合唱團:
https://www.ixigua.com/6763868527402156551
密祉不僅山歌調子優美動聽,而且是云南花燈的重要發源地。這里的龍燈盛會起源于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兩天,18個村的群眾匯集密祉大寺,獅、龍、鳳乘興起舞,男女老幼同場賽唱,晝夜狂歡,氣氛熱烈,實屬罕見,被譽為“東方的狂歡節”。
一、《小河淌水》背后的故事
(摘自:清風明月2019-04-30)
很久以前,昆明一支馬幫的首領也就是馬鍋頭要退休了,誰來擔任新的馬鍋頭呢?通過層層選拔,老馬鍋頭有個16歲的小兒子叫阿鵬,高挑、英俊,一直視父親為榜樣,總想像父親一樣帶馬幫走茶馬古道。可是老馬鍋頭知道跑馬幫的辛苦,再說自己一輩子跑馬幫也攢下了一大筆基業,沒必要讓自己的孩子再受這樣的苦,老馬鍋頭和妻子就一直反對小兒子的這個要求。
阿鵬偷偷的參加了馬鍋頭選拔賽,沒想還真在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老馬鍋頭看到兒子有這么優秀的才能而且執意要 跑馬幫,沒辦法只好依了他。他把胸前佩戴多年的護身符-----貔貅摘了下來,戴在小兒子脖子上,然后就讓他在原來自己的馬幫里當上了新的馬鍋頭。
馬幫在昆明一帶采購了茶葉,就開始沿茶馬古道西行,整個隊伍由新的馬鍋頭和二馬鍋頭帶隊,隊伍行進的非常順利。
這一天,馬幫來到了距昆明320公里的彌渡。進入彌渡有一座小橋,橋頭有一棵大樹,一個美麗的金花(白族姑娘)坐在樹下在繡著衣服。
這個金花是彌渡土司的女兒,也是整個彌渡最漂亮的一朵金花。英俊的馬鍋頭一眼就看上了正在抬頭沖他微笑的她。馬幫要在彌渡休整幾天,收購當地的土特產,補足隊伍要帶的糧草。
在這幾天里,馬鍋頭和金花相愛了。
馬幫要出發了,金花把一把佩刀作為信物送給了阿鵬,保他路上平安歸來。
第二年,馬幫又來到彌渡。馬鍋頭還沒上橋,就一眼看到自己心上人金花站在樹下向自己招手。兩個心上人又度過了幾天快樂的日子,馬鍋頭對金花說:我這次一回家就對自己的父母提出這門親事,下次馬幫再回來,一定把你帶回家。馬幫休整了幾天,就離開了彌渡,沿著歸途回昆明了。
茶馬古道向西,再向北,經過大理、麗江、中甸、林芝、拉薩、尼泊爾,單程要走一年多的路程,途中常會遇到土匪搶劫,也會遇到風雪突襲,還會遇到陡山落石。這過程中就要考驗馬鍋頭、二鍋頭以及團隊的智慧和能力了。
馬鍋頭一心惦記彌渡的金花,他們在拉薩賣出了駝來的所有茶葉、銀器、藥材,又購買了當地的皮草、酥油等就趕緊往回趕。
年底,馬鍋頭阿鵬回到了家,他把愛上彌渡金花的事情跟父母一說,爸爸媽媽都非常高興,他們覺得兒子也大了,又當了馬鍋頭,娶了親,有了家,好能過安穩的日子,免得在外邊風風雨雨的不得安生。父母希望阿鵬下次一定把金花接到家里來。
第三年春天,馬幫又從昆明出發了,來到彌渡,馬鍋頭老遠就看到金花在橋頭的大樹下焦急地向大路這邊張望著。馬鍋頭多想立刻就把父母的想法告訴金花啊,他飛奔著跑過了過去。當阿鵬跟金花說完父母的想法時,金花的眼淚止不住地流。原來,金花把她和阿鵬的事情和自己的父母一說,父母全都不同意。
那個時代跑馬幫的小伙子很吃香,很多姑娘都愿意嫁給他們,那時流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跑馬幫的漢子身腳好,見識多,又常年經商有些積蓄,無論走到哪都會得到當地姑娘的青睞。可是金花的爸爸是彌渡的土司,甭說家里的金銀財寶了,就是小規模的武裝家里也有啊。再說了,跑馬幫那多危險啊,而且常年都不在家,父母怎么舍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這樣的人呢。
阿鵬說:“沒事的,讓我見見你的父母吧”。在土司的家里,金花的父母也是被馬鍋頭阿鵬的英俊驚呆了。難怪自己的女兒非他不嫁,但為了自身的身份,他沒有直接同意這門婚事,他說:阿鵬,你如果真的喜歡我們家金花,你就在城后邊的山上挖口井吧,什么時候井里的水能澆花園了,我們就會同意的。
阿鵬帶著全體馬幫,在后山上挖啊挖啊,一個月過去了,他們挖到了一個泉眼,水汩汩的流出來,像唱著歌似的流到花園里去了。金花的父母高興壞了,這是天意啊。后來泉水源源不斷就流成了一條小河。
馬幫要離開彌渡了,馬鍋頭阿鵬對金花說:“這次回來,我就把你帶回家”。
第四年,馬鍋頭帶著的馬幫在拉薩換完貨物,就急急的往回趕,在中甸(現在的香格里拉)休整的時候,二鍋頭看上了當地一個藏族姑娘。為了表示祝賀,馬鍋頭要送個禮物給二鍋頭,這其中也表示感謝二鍋頭這幾年對自己如同兄弟的情誼以及他對馬幫的辛勤操勞。馬鍋頭翻來翻去,最后他把父親給他的護身符摘了下來,戴在了二鍋頭的脖子上。殊不知這就犯了一個大忌,保佑自己的東西是不能輕易送人的。
馬幫繼續往回走,在中甸到麗江有段路是非常危險的,這就是虎跳峽。虎跳峽是中國最深的峽谷之一,人要是掉下去立馬就無影無蹤。那里碎石遍布陡峭的山坡,一陣風、幾滴雨都可能讓石頭滾下來。
這一天,馬幫正好走在虎跳峽右側的小路上,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正當馬幫快速通過虎跳峽這段古道時,山上的一塊石頭滾落下來,直朝隊伍中間的二鍋頭砸去。這時候馬鍋頭正在二鍋頭身后,他一個箭步推了二鍋頭一把,等大家反應過來時,大鍋頭已經倒在了血泊中,眼睛再也沒有睜開過。
馬幫在玉龍雪山下掩埋了馬鍋頭阿鵬的尸體。帶上金花給的那把佩刀繼續往回走。二鍋頭和阿鵬的叔叔商量該怎樣給阿鵬的未婚妻解釋。商量來商量去,還是不知道該怎樣面對在橋頭等著的金花。最后還是決定這次不走茶馬古道,繞開彌渡,走遠道回昆明。
馬幫回到昆明,噩耗差點把阿鵬的父母給打倒。不過他們還惦念著從未見過的金花,他們希望二鍋頭他們下次一定要勸說金花別再等阿鵬了。
馬幫從昆明又上路了,開始了新的一輪出行。他們又來到了彌渡,橋頭的金花看到熟悉的馬幫可就是找不到自己的阿鵬哥,她急哭了,二鍋頭和阿鵬的叔叔跟金花說:“你別等他了,他變壞了,上次去拉薩的時候,他被大戶的闊小姐看上了,不再回來了”。“阿鵬絕對不會變心,我要一直等著他回來”。“別等了,金花,這是你給他的佩刀,他不會再回來了,忘了他吧”。馬幫沒有停留,直接上路了。
第六年馬幫在二鍋頭帶領下從拉薩往回走,經過彌渡,他們還是看到了金花在橋頭眼巴巴的看著馬幫進城。二鍋頭和馬幫的小伙子們都哭了,他們還是勸金花別再等阿鵬了。
第七年馬幫從昆明又出發了,來到彌渡,大家在橋頭沒再看到金花。二鍋頭感到非常的失落,不過也感到一絲欣慰,沒準金花找到了新的歸宿了呢。隊伍休整后又向拉薩方向行進。
第八年馬幫從拉薩回來經過彌渡,馬幫們非常想找到金花,看看她現在怎么樣了,在二鍋頭的帶領下,他們在彌渡找了很多日子也沒找到金花的影子。這天晚上,月光明媚,大家仿佛聽到了悠揚的歌聲從后山那邊飄過來,大家馬上跑過去,原來就在他們曾經挖出的泉眼旁,身穿潔白衣服的金花在對著月亮輕唱:
月亮出來亮汪汪
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
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
清悠悠
---
哎---
月亮出來照半坡
照半坡
望見月亮想起我阿哥
一陣清風吹上坡
吹上坡
哥啊哥啊哥啊
你可聽見阿妹
叫阿哥------
周圍的村民告訴馬幫,金花常和別人說:“阿鵬絕對不會變心,我要一直等著他回來。阿鵬能聽到我唱歌,他聽到我的歌一定會回來的。”從此每天晚上人們都會聽到金花姑娘在村后山坡下的泉水旁唱《小河淌水》。
金花在這里已經唱了好幾年了,二鍋頭和阿鵬的叔叔只得哭著把真相告訴她,勸她不要悲傷,也不要再等了,早些嫁人吧。金花說:“我這輩子能得到阿鵬的真愛,足夠了”。
第二天,金花就沒了蹤影,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她。有人說,金花到云杉坪去了。云杉坪是戀人婚戀不成,就會到那里去雙雙殉情的地方。
二、作者尹宜公
尹宜公(1924年10月21日~2005年12月13日),曾用名:趙華、趙定華;云南彌渡縣人,編審。1944年參加革命,194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云大學生自治會常委、學生自治會黨組組長;峨山縣工委委員;“邊縱”八支隊特派員、彌渡區(彌渡、巍山、南澗)區委書記。解放后歷任中共滇西地委委員、宣傳部長,楚雄、思茅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務,1952年初赴中央宣傳部干訓班學習一年半。1958年與妻子羅靜都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后任思茅地委副秘書長、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政策調研室主任。后調任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云南《今日民族》(當時的《民族工作》)雜志主編。1986年離休后至1988年任云南民族出版社代總編。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實踐研究。是《云南民族工作的實踐和理論探討》、《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的副主編、編委。1986年,被中共云南省委直屬機關委員會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獲國家民委“政策研究優秀成果獎”。之后,又先后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頒發的“長期從事出版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的榮譽證書、云南省人民政府“保留編審稱號”榮譽證書、云南省“三獎”評選活動“老有所為奉獻獎”。2005年6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他編著的《〈小河淌水〉紀事》。
他的音樂活動,可以說是“自幼受熏陶,青年歌聲伴著革命走,晚年鄉音情亦濃。”
尹宜公出生在彌渡縣密祉鄉文盛街。他的父親尹域﹙字建莘﹚畢業于省立師范。尹宜公年幼時,他父親在縣城惟一的一所小學學堂教書。擔任數學、國文、音樂教學。1930年,為彌渡中學校歌譜曲﹙石泉詞﹚。后來,尹域與妻子的弟弟趙永亮(字璧光)在文盛街、昆明等地開了“郁盛祥”商號,組織起馬幫從事運輸經商。尹宜公的堂哥尹宜仁就是當年的馬鍋頭,帶著馬幫常年奔波于千里迢迢的茶馬古道上。尹宜公受父親多才多藝的影響,純真的童心被彌渡民間眾多的山歌小調、花燈曲調所感染。特別是來往于文盛街趕馬人的生活,趕馬人的心靈,在他腦海里留下深深的記憶;趕馬人訴說悲歡離合、發泄不能與親人團聚的渴望、吟唱心中無限思念的歌聲,深深地震撼著他的心靈。
1942年,尹宜公考入云南大學,投入了白色恐怖下的云南地下黨領導的革命活動,也開始了他青年時期的革命音樂活動。
1943年,尹宜公和在昆求學的郤有謨等假期回鄉,組織公演《流亡三部曲》,宣傳抗日;1944年返回云大讀書,尹宜公參加了昆明進步青年的“海嘯聲樂隊”;1945年2月至6月,尹宜公休學回鄉在彌渡中學任教并擔任訓育主任,與進步教師張維、徐宗文共同倡導,成立了有50多名師生參加的彌渡中學第一支“歌詠隊”,主要練唱并宣傳《八路軍進行曲》等抗戰歌曲,教唱解放區的《生產大合唱》、《二月里來好風光》,用歌聲傳播民主革命思想。
1945年,昆明爆發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二一”學生運動,“海嘯聲樂隊”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1946年,“海嘯聲樂隊”巧妙改名為“云大南風合唱團”。“海嘯聲樂隊”成員尹宜公受地下黨組織的指派參加了“南風合唱團”的領導工作。當時很需要有一個傳播革命歌曲,反映革命歌詠活動的音樂刊物,一些到農村去的同志特別需要它。合唱團的指揮江騖提出辦一個通俗的革命音樂刊物。江鶩任主編,定名為《教學唱》。前兩期由尹宜公、陳良俊、余松、楊敏等同志刻寫油印,后經隊友印刷工人華明邦等同志的努力,改為鉛印。當時,放影的美國影片《千金之子》上一個小提琴家說一句話:“音樂太慢了!” 尹宜公則不贊同這樣的觀點,用筆名“趙華”在《教學唱》第一輯上刊出了《從〈千金之子〉談起》的短文。提出:“音樂如果與社會進步和人民大眾的解放潮流結合,就并不慢,還會成為鼓舞人民的強大力量。”可以說,這是尹宜公發出的“用音樂去戰斗”的誓言。
1947年春,汪騖決定出一期民歌專輯,抵制靡靡之音,走大眾化音樂之路。一幫熱血青年投入了民歌搜集工作。江鶩整理填詞的《金鳳子開紅花》、《豌豆秧》等民歌;尹宜公整理改編填詞出《小河淌水》、《繡香袋》﹙搜集整理﹚、《大理海子挨挨》、《隔山叫你山答應》(整理填詞)、《竹四郎》、《獅子滾繡球》等7首彌渡民歌和其他戰友搜集的民歌一起,在《教學唱》第二期發表。
1947年11月,黨組織將昆明學生運動中已暴露身份并被國民黨當局開除學籍、明令通緝的一批學生骨干送往農村隱蔽,尹宜公和其他三位同志被疏散到峨山找到縣工委董子健、董孝先。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尹宜公改名為趙定華,到邊遠的山區甸中小學教書隱蔽。1948年春,尹宜公到峨山中學任初三年級十一班的班主任,從事語文、英語、音樂教學。擔任了縣工委宣傳委員。黨組織結合教學在學生中傳播民主和革命思想,建立了“民青”組織,并發展了一批學生入黨。這批各民族學生回到山區農村組織農會開展“反三征”和“減租減息”斗爭,在農民運動中培養骨干,發展黨員,并逐步掌握武裝,開展推翻國民黨統治的游擊戰爭。
在峨山地下黨組織的革命活動中,學校把革命文藝作為斗爭的武器。針對青年學生喜歡歌舞的特點,尹宜公把昆明傳唱的革命歌曲、民歌、舞蹈、戲劇傳授給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教學生唱歌、跳舞、排練《抓壯丁》和自編自演節目,指導學生辦“壁報”、組織讀書小組,有力地激發了青年學生的反抗情緒,堅定了革命思想。對民間音樂情有獨鐘的尹宜公還對學生說:“我在峨山甸中雖然時間很短,從與彝族同志和同學的接觸中,感到彝族民歌調子中也有許多優美旋律,希望大家將來也能去整理挖掘。”
1948年暑假,峨山縣工委接到省工委通知:“老趙貨速拋出”(暗語:“老趙”,趙定華,特務注意,速避),要尹宣公速離峨山。尹宣公星夜趕回昆明找到黨組織,決定轉移滇西后,被派回彌渡開展工作。尹宜公和史國泰一道,先后發展了朱浴、朱式彬、盛元明和李培因等同志入黨。不久,陳嘉震同志批準,加上昆明轉來關系的程達,由他們7人組成彌渡區委會(包括巍山和南澗一片)。尹宜公任區委書記,史國泰、朱式彬任組織委員,朱浴和程達任宣傳委員。主要工作是發動農民,組織農會,開展“反三征”斗爭。期間,尹宜公和徐宗文等倡議在彌渡中學組織起“的的歌詠隊”,﹙“的的”,彌渡方言,“一點點”的意思﹚與徐宗文合作用彌渡花燈調《大理海子》填上四段新詞,整理出《盤田人》。尹宜公為《彌渡中學校歌》譜曲﹙許子建詞﹚,教唱、傳唱了《共產黨像太陽》、《金鳳子開紅花》、《翻身小調》等四五十首富有鼓舞作用的歌曲;為彌渡民間流傳的民謠“金圓券,四個角,中間有個假(蔣的諧音)腦殼,十冬臘月哄人使,用到明年用不脫”配上曲,成了一首取名為《金圓券四個角》的辛辣諷刺的歌,并將這首歌寄給了在昆明“南風合唱團”的王賡,在昆明學生運動中編成話劇在街頭演出,發揮了戰斗鼓舞作用。
在彌渡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期間,彌渡縣委出版了秘密刊物《團結》,還油印了內部學習資料。第一期《團結》由史國泰同志和尹宜公編寫刻印。《團結》先油印,后改成鉛印的《彌渡人民報》。為了更廣泛地開展宣傳教育,尹宜公和其他黨員商量決定,設法多印一些革命圖書和資料。朱浴同志做了彌渡惟一的一家石印小廠的工作,小廠的主人趙香谷先生冒險秘密印刷。石印的《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反對自由主義》、《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節錄);《云南新民主主義同盟章程》、《農抗會章程》、《滇西人民自衛團租佃債息條例》和大幅的公告《約法八章》、《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王貴與李香香》、《一個模范教師的道路》、話劇《父歸》(《凱旋》改編)、《八月十五》,歌曲《金鳳子開紅花》、《共產黨向太陽》(八支隊胡宗澧詞曲)、《盤田人》等一批小冊子、宣傳資料、革命歌曲在彌渡廣泛傳播。1949年春,尹宜公又再次譜曲并填詞,創作了《彌渡中學校歌》。
尹宜公說:“我覺得,如果沒有‘南風合唱團’,我不參加‘南風合唱團’工作,我就不會和音樂結下不解之緣。”他回憶青年時代參加的革命活動還說:“通俗的革命文化對革命運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通俗的革命歌曲。”
而在革命音樂活動中,尹宜公對家鄉的山歌調子是情有獨鐘。2001年4月,筆者時任彌渡縣委機關報的總編輯采訪尹宜公時,年過古稀的他談論起年輕時的經歷,他動情地揮手打著拍子,張口唱起了家鄉的山歌小調,他給予我的是一個“下里巴人”中的彌渡民間歌手形象。他說“那時常常是一個寨子和一個寨子賽唱,小伙子和大姑娘對唱,一唱就是大半天”。
云南民族大學教授、《阿詩瑪》主要整理者、當年任云南大學地下黨黨支部書記的楊知勇認為,《小河淌水》的活水源頭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來自肥沃的民歌土壤,另一個是在第二條戰線斗爭中形成的音樂激情。
旋律和結構是一首曲的骨架,風格、主題和感情是一首歌的靈魂。考察《小河淌水》與彌渡民間流傳著的很多山歌、調子的曲調和唱詞,我們可以看出,《放羊調》、《月亮出來亮汪汪》、《田埂調》、《月亮出來照山巖》、彝族《過山調》、《密祉山歌》等民歌與《小河淌水》在調式、旋律和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是一脈相通的。
﹙一﹚、《月亮出來亮汪汪》
﹙二﹚、《放羊調》
﹙三﹚、《田埂調》
《小河淌水》留存了以上民歌的許多“原汁”。它和彌渡民歌同屬“一族”。
民歌,是人民之歌,同時又是人民生活的境子。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一時代、地域、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理、氣候、民俗、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不其然會產生一類有別于別地人群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泄。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社會學俗稱之為民歌/謠。
《小河淌水》歌詞用語中的“亮汪汪”、“清悠悠”、“你咯聽”、“我尼”都是彌渡方言。“亮汪汪”、“清悠悠”是彌渡方言中的形容詞。“亮汪汪”是形容“亮”和“清”的口語。如,這面玻璃鏡子“亮汪汪”的,這個銅盆“亮汪汪”的,這潭水“亮汪汪”的、“清汪江”的,等等;“清悠悠”是彌渡方言形容詞的口語。如“綠油油”,彌渡方言說“綠悠悠”,還用“清悠悠”、“清絲絲”形容水清澈的樣子。“阿妹”是白族的常用口吻,“郎”在彌渡山歌中有很高的使用頻率。“你咯聽見”是彌渡方言語氣凝問句,意為“你聽沒聽見”、如“你咯來?”意為你到底是來不來?長輩責問晚輩“你咯聽話?”意為你是不是不聽話?“尼”彌渡方言意為“的”,如“這是我‘尼’家”、“這張桌子是他家‘尼’”等等。
彌渡山歌、調子、花燈中,歌詞中的本地用語、方言口語比比皆是:如《月亮出來亮汪汪》中“主子出門走(呃)夷方”,“主子”是妻子對丈夫的稱謂,“呃”是彌渡方言借用該字語音作語氣嘆詞;又如:《十大姐》中“山茶(那咯)花(來嚜)山茶花”,六字唱詞就加了兩個彌渡方言語氣助詞。在音旋律方面,傳統音樂從來都是互相影響吸收、互相豐富的。但從基本方面看,民歌又是其它各種音樂的基礎。《民族音樂概論》一書中把《十大姐》與《小河淌水》曲調作比較指出:“云南花燈《十大姐》是歌舞音樂,它的曲調顯然來源于當地廣泛流行的山歌,即《小河淌水》一類的曲調……它們的曲調基本結構相似。”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小河淌水》歌詞中“你(咯)聽見阿妹叫阿郎?”彌渡方言表現出了深遂的意境。2003年11月,彌渡縣委宣傳策劃制作《〈小河淌水〉的故鄉——彌渡》郵資明信片聯系尹宣公核對《小河淌水》詞曲時,尹宜公特別強調:“郎啊?郎!郎!就像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一句中的“就像”兩字不能省略。這與前一句“妹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一個天上、一個地上是相對應的。
《中國音樂通史簡編》一書中指出:“對收集到的民歌,作音樂方面的潤飾、加工而又不失民歌原貌,是又一種重要的民歌工作。”
1947年春,汪騖決定《教學唱》出一期民歌專輯,尹宜公和他的戰友們正是做了這樣的民歌工作。尹宜公回憶當時的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在1994年5月27日寄給益群同志和《云嶺歌聲》的信中感言道:“重視和發展整理民歌,有的填上新詞賦予新的生命,形成民族的大眾的通俗的新民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音樂工作的可貴經驗和傳統。”可見當年編寫《教學唱》民歌專輯音樂工作者的足跡。
音樂藝術來源民眾,高于民眾生活。一首民間歌曲,往往有多種流傳,幾個版本。任何一個音樂工作者收集、記錄、整理民歌,都不是不帶思想傾向、不加認知、有聞必錄地“照孤蘆畫瓢”。他選擇什么歌曲,選擇哪位民間歌手演唱,作怎樣的記錄甚至是改編?取決于他對民歌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的解讀,并且帶著他個人的情感,體現著他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水準。而《小河淌水》正是尹宜公帶著彌渡人某種共同的思想情感,從他爛熟于心的眾多彌渡山歌小調中選擇、整理改編而成的彌渡民歌。
“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感情的傳達。”﹙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語﹚追溯彌渡民間文化源流,縱觀《小河淌水》產生的時代背境,考證《小河淌水》傳播的歷史,本文得了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沒有對彌渡民間藝術的認知,沒有對彌渡山歌小調的情調和所抒發的感情的親歷體驗和一定的文化涵養、音樂修養的人是不可能整理出《小河淌水》的。而正是因為尹宜公從小受彌渡民間音樂的耳濡目染,聽著唱著彌渡山歌、小調長大,品味著趕馬人、牧羊人的心靈感受成長,而且是他本來就有生活在從事馬幫運輸經商家庭的真實體驗,進而在云南大學就學提高的文化素質,投身于革命開展音樂活動提高的音樂素養和激發出的音樂熱情,才使他在一個月亮汪汪的夜晚“一觸即發”,以《放羊調》、《月亮出來亮汪汪》作為基本母體,整理改編填詞形成了《小河淌水》。并應愿了他“填上愛情的歌詞,容易引起共鳴,利于傳唱”的初衷,傳向了世界。
《小河淌水》成為世界名曲,是因為它來自于彌渡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同時又是出類拔萃于彌渡“民歌原樣”的經典民歌。它是彌渡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是彌渡山歌、調子的精華和代表,也是尹宜公深深地眷戀著家鄉那條充滿真情、流淌著月光的小河呼之而出的人生貢獻……。《小河淌水》是尹宜公的家鄉彌渡源遠流長的,各民族共同的,蘊涵著彌渡多元文化元素的優秀民間文化藝術長河中一條淌滿真摯人性之美的涓涓溪流。
三、密祉
密祉鎮位于彌渡縣西南部,東經100°19',北緯25°38',東北與彌渡縣苴力、寅街兩鎮接壤,西南與巍山、南澗兩縣毗鄰。
密祉鎮境內地形及地勢走向:海拔最高點為太極頂3064米,最低點為密林村,為2050米,東西橫距為40公里,南北縱距35公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5℃-15.3℃,
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7℃,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1℃,年降雨量為800㎜,汛期5-10月,枯季(11月-翌年4月),豐枯比為3.58:1。
密祉是花燈的故里,農歷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是一年一度的密祉花燈節。表演有雙龍戲珠、雙獅起舞、鳳引麒麟、踩高蹺、歌舞表演、彩船等文藝節目一起上陣,共同演繹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和獨具地方特色的密祉花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