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清凈》、《參同契》,丹經也。《西游》一書,為邱真君著作。人皆艷聞樂道,而未有能知其原旨者。其視《西游》也,幾等之演義、傳奇而已。余于戊午之秋,得晤棲云山悟元道人于蘭山之金天觀,出其《修真辨難》、《陰符》、《參同》諸經注解,蓋以大泄先天之秘,顯示還丹之方。最后出其《西游原旨》一書,其序其注,其詩其結,使邱真君微言妙義,昭若日星,沛如江海,乃知《西游》一記,即《陰符》也,即《參同》也,《周易》也,《修真辨難》也。《西游原旨》之書一出,而一書之原還其原,旨歸其旨,直使萬世之讀《西游記》者,亦得旨知其旨,原還其原矣。道人之功,夫豈微哉?一燈照幽室,百邪自遁藏。從茲以往,人人讀《西游》,人人知原旨,人人知原旨,人人得《西游》。迷津一筏,普渡萬生,可以作人,可以作佛,可以作仙。道不遠人,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時嘉慶三年中秋前三日,癸卯舉人靈武冰香居士渾然子梁聯第一峰甫題。
悟元子注西游原旨序
大道傳自太古,問答始于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言簡意該。由漢唐以來,神仙迭出,丹經日廣。然皆發明微妙之旨,言理者多,言事者少。若是,既有悟者,即有昧者。長春邱真人,復以事明理,作《西游記》以釋厄,欲觀者以事明理,俾學人易悟。后人仍有錯解,不悟立言之精義者。是書行于世,意尚不彰。幸得悟一子陳先生作解注,詳細指出,書中之元妙奧義始明。然注中尚有未便直抉其精蘊者,亦有難以筆之于書者。今得悟元子劉先生原旨,其所未備者備,其所未明者明,以補陳注之缺。不但悟一子之注,即成全壁,而長春真人之本意,亦盡闡發宣露,無余蘊矣。使讀《西游記》之學人,合而觀之,一剎時間,爽然豁然,惺悟于二悟子之悟矣。予本世之武夫魯漢,閱之尚覺開心快意,況世之文人墨士閱之,自必有觸境入處。是二子之注功翼《西游》,《西游》之書功翼宗門道教。自茲以往,悟而成道者,吾不知有恒河幾多倍矣。
時在嘉慶六年,歲次辛酉,三月三日,寧夏將軍仍兼甘肅提督豐寧蘇寧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