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
“不可以批評別人”,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當你批評別人時,一個指頭指向別人,四個指頭卻指著自己”。
遇到事情我們竭盡所能的去克制自己,不去批評別人,不要引發沖突,但是卻止不住心里面不停涌現的無數評語,心里面無時無刻不在批評別人,甚至連自己也不放過。
從外在看忍過之后,結果確實是和和睦睦的,但是內心是否平靜只有自己能體會,那這種忍下來的情緒我們應該怎么處理掉呢?
《一念之轉》這本書中講了一個“轉念”的方法,能快速戳破內心每個痛苦的想法,了解到事實真相,并擺脫負面情緒,從而讓我們內心達到平靜。
這本書中提及的轉念方法由向自己提問的四句話+反向思考組成:
提問1:那是真的嗎?
提問2: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嗎?(再次確認是否是事實,是否有事實依據)
提問3: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提問4: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反向思考:這個是用來反觀自己不自覺的“投射心里”的,這個投射可以指向自己,指向別人,也可以完全反過來,就看你遇到的具體是什么情況。
關于反向思考指向自己這里,插播一句之前很火的話,可以參考:別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別人才是你。這個方法只是用來發現真實的自我,只能自省不能自責哦。
這四句話+反向思考看似簡單,但是想用好卻不容易,那我們應該怎么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呢?
首先需要將你對別人的批評寫下來,化暗為明,先給大家舉個例,然后我們再來運用這個方法。
例子:我非常討厭樓上,他制造的任何一丁點的聲音都令我抓狂,鄰居家裝修斷斷續續的持續了一年多,甚至連中考和高考期間都短暫裝修過,晚上兩三點還能聽到他家使用水、走動、東西掉地上、挪動桌椅板凳的聲音,大晚上的居然還多次出現敲擊的聲音。
所以那之后只要聽到樓上一有響動,我就會覺得樓上又要開始持續很久的噪音了,但是事實是,有時候噪音停止了,我的內心依舊在憤憤不平。
我用一個對話的方式簡單運用一下轉念方法。
角色A:樓上的鄰居讓你抓狂,那是真的嗎?
角色B:是真的
角色A:你能百分百肯定樓上鄰居制造的任何一丁點的聲音都令你抓狂,那是真的嗎?
角色B:是真的
角色A:對你而言,那確實是真的,但是真正讓你抓狂的,并不是鄰居制造的噪音,而是你對鄰居制造噪音的那些想法,所以,進一步細想看那是不是真的。你對鄰居制造噪音,有何想法呢?
角色B:鄰居應該意識到他制造的噪音太大了
角色A: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角色B:我對樓上的所有最壞的想法全部都出現了,還會因此考慮,接下來要做什么,應該怎么應對
角色A: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角色B:我內心會更平靜,更快樂,而不會聽到一點噪音就這么容易心煩氣躁,甚至內耗的想很久解決辦法
角色A:所以,讓你心煩意亂的不是鄰居的噪音,而是你對鄰居制造噪音的那些想法,因為你沒有審查過,才看不出來這些不真實的想法。
當你有這些想法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過得并不快樂,若是沒有這些想法時,就會感覺內心無比美好。
反向思考的運用:“我不喜歡鄰居,因為他家裝修聲音和平時的噪音太吵了,害得我沒法好好休息。我不喜歡他制造出太大的噪音”。
反向思考之后變成:“我不喜歡我自己,因為我裝修的聲音太吵了,我不喜歡我制造噪音”。
讓我困惑的是我沒有進行過裝修,我怎么會討厭我裝修呢,因為我本身是一個對聲音很敏感的人,自己之前是一個做什么事都很注意,各種擔心怕吵到別人,并不是一個會刻意制造噪音的人。在家里就算是白天走路也會很輕,就怕吵到樓下的。
后面我仔細留意我生活中的行為,讓我發現我在那一年多,應對外界噪音的無形中,不知道從哪天起竟然變成了我討厭的樣子;
我在家里居然會很大聲的放音樂,走路、放東西、說話等等都不再向以前一樣那么小心翼翼;現在一想真是后患無窮,不僅讓自己不快樂,還讓自己討厭自己。
這讓我明確了,我確實是很討厭自己制造噪音,現在每當我感覺我制造的聲音會吵到別人時,都會下意識停下。關于討厭裝修的問題,目前還沒有裝修過,大概是因為太麻煩以及噪音太大了吧,以后遇到再頓悟吧。
不管是什么負面情緒,不管大小,都一定要通過合理的方式發泄出來,不然這些情緒會一直存在的,沒有爆發只是因為那個觸發點沒有被觸發罷了,也不要讓這種想法持續消耗自己。
讓你痛苦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你對這個問題的想法。
這個方法確實對我的日常生活幫助非常大,現在我基本上不會再內耗,希望對你有幫助,感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