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了,又是一年辭舊歲,明天就是農歷新年了!
除夕夜有什么是你家不能缺少的東西?一家人的團圓飯?一口餃子?年年有“魚”?貼春聯?壓歲錢?還是一桌麻將?
如今的過年早已不在像以前,比如說以前一定要一大家子做一桌子年夜飯,如今有多少人已經在飯店定年夜飯了?一大家子吃的好,又省去了做飯收拾的煩惱;再比如說團圓,今年我的死黨一個人在家過年,她的父母早在天還沒冷的時候便去了海南,不到明年夏天不會回來,而她卻因為疫情不能誰便走動;還比如說煙花爆竹,如今很多城市已經不能放了,估計很多人看到的煙花都是在電視里看的。
即便是我們的“年”已經大不相同,“春晚”仍然會如期而至。據說每年的春晚需要提前半年開始準備,經歷一輪又一輪的篩選,開展一場又一場的彩排,才能作為一場連接新舊兩年的盛宴展現在全國人民的面前。
“春晚”每年都被人說“越來越不好看了!”,然而每年參演者越來越多,而且,每一個人都以能夠“上春晚”而感到高興。央視甚至有一個節目就叫做《我要上春晚》,就是為了多元化選取好看靠譜的節目,送上春晚的舞臺。
“春晚”不僅僅是全球華人一年一次的視聽盛宴,也是“中國人”向全世界文化輸出的一張名片。
說句不好意思的話,我很多年都沒有仔細看看春晚了,一方面,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新鮮事物可以選擇,比如說和朋友們上網聊天,比如說追劇,玩玩手機搶搶紅包,就開始唱難忘今宵了;另一方面,春晚確實不如早年間好看了,以前的“春晚”是當年流行詞的創造者,而如今的“春晚”只能尷尬的把“流行詞”套上去,以期望獲得共鳴。加之如今有大量優秀的作品可供選擇,“春晚”看起來真的沒有那么的必須了。
然而為什么我們又能說出一句“今年的春晚不好看”的評價呢?
我想,大概是因為“春晚”仍然不可或缺吧。即便再“嫌棄”,仍然堅定的每年收看!
就好比我,即使玩著手機,仍然開著電視放著春晚,在玩手機的間隙,看看節目聽聽歌,遇到想看的就多看會,覺得不好看就繼續玩手機。
“春晚”也許沒那么好看,但在除夕這一天打開電視調到央視一套已經成為習慣;“春晚”的小品也許沒那么可樂,但聽到相聲小品我們仍會停下手來看看期待有個好的節目;“春晚”也許仍會收獲一大堆的差評,但這正是因為我們都在守著每一年的“春晚”。
“春晚”,也許已經淪為除夕夜里,家家戶戶的過年BGM,大家不上心它的節目,只是單純的不想讓電視寂寞,就需要那個熱鬧勁,可“春晚”仍然好像刻進了中國人過年的DNA里,不可或缺,你不會看也不會關,只因除夕夜就該“看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