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斷 應對批評( p59~p73)
批評你的人通常最想得到的是你傾聽他的意見和想法,并認真地對待。如果你不愿聽對方的批評,問題就會積累起來無法解決,反而讓矛盾日益激化……
可是大部分人遇到批評時常見的三種反應都不妥當:要么完全否認;要么找借口;要么指責對方更過分。
作者舉了很多例子,讓讀者能夠會心一笑,發現自己和自己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情況。那么較好地應對批評的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步:詢問具體內容。
第二步:同意對方的批評,具體有四種情況:
1. 如果你完全接受:先同意對方說的事實,然后說出你將有什么新的做法。
2. 如果你確實無法改變:先同意對方說的事實,承認給對方帶來的不便,說明自己無法改變。
3. 如果你認為對方以偏概全:先同意對方說的事實,然后列舉其他的事實。
4. 如果你認為對方無理取鬧:先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然后表達自己。
比如:
—— 你根本就不關心這個家!
——為什么這么說?
——你回家總是這么晚!
例子:
1. 今天9點多才到家,確實太晚了。明天我跟老板說,最好在開會之前就決定要開多久。
2. 今天9點多才到家,確實太晚了,都好幾天沒和你一起吃晚飯了。不過這個項目太重要,經常有突發情況,所以一時半會還改變不了。
3. 今天9點多才到家,確實太晚了,不過近一個月我也不過有3天是9點后才到家。
4. (如果不是妻子,而是你的房東抱怨你回家晚,你可能覺得他無理取鬧)你可能是覺得我太晚了,不過我覺著9點多回家很正常啊。
I(from 拆書家石娜)
《談話的力量》拆解的片段是應對批評的,通常我們在面對別人提出的批評時,不管對方批評得對不對,都會下意識的有種反感情緒,常有的做法有三:1、完全否認;2、找借口;3、指責對方。以上三種都似乎不能很好的應對批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激化矛盾。
片段中用實例講述應對批評時四種不同的方法,不管哪一種情況,在開始時都是認可,可見認可是每一個人的基本需求,在被認可后,情緒自然會平和許多,當然再對批評提出反對意見時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在認可后接著分別不同想法不同做法:同意—改變、同意—承認不便—無法改變、同意—列舉事實、同意—表達自己。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提醒:最近你是否有受到他人的批評、指責,當時你是怎么應對的?結果怎么樣?)
1個星期前,因為服務人員夠多,平時負責輔導新人的我,也參與到這次理財沙盤演練中,總結環節導師A點評我,對報表還不夠熟悉。聽到后,我驚訝地問了句:不會吧?
然后我停頓幾秒若有所思地問:是否因為高階玩法下,復雜的報表填寫未統一規范?
導師A回復:跟這個無關。
我繼續追問:是哪里不夠熟悉呢?
這個時候,另一個更資深導師B,以為我在無法接受他人意見在反駁,便更生氣地批評起我,點評是為你好才會點評,是好心行為,云云…
當時我內心就納悶了,又不好插嘴,只好等導師B批評完,繼續再向導師A咨詢到底哪個點上未達標。
導師A講解完畢,我才知道原來指的不是填寫是我對報表用于判斷機會的反應速度上還不夠快,是對我作為服務人員的一種高要求標準。我才明白自己的缺陷,認同他說的我對報表還不夠熟悉。
這時我再對導師B解釋我剛才的表現,不是不接受意見,是意見未夠詳細具體,我得確認出哪個細節,我才能更好修正自己,不然盲人摸象,我自己花了很多時間修煉錯了方向,也讓導師的意見提出浪費了。
導師B才明白這是我的學習方法,息怒了。但就因為這個小插曲,活動時間延長了半個小時。
反思:雖然面對批評,在我不懂內里的情況下,我也會去詢問,再做出接受或者舉證。
然而在未發現自己不懂內里時,卻還是否認了一下對方,才提出疑問式的詢問!
這點容易產生誤解,若直接用上文的方法,則不會產生誤解,效果更好,譬如:得到點評后,直接咨詢導師:我在報表上還不夠熟悉的細節是哪里呢?
然后我再根據內容,認同對方的觀點。接著分別不同想法不同做法:同意—改變、同意—承認不便—無法改變、同意—列舉事實、同意—表達自己。
這樣做,就不會讓別人產生誤解。又節省了時間。同時通過這個反思也發現自己的內里,不夠謙虛,有呈聰明的壞習慣,需一并改正。
【A2:(以后我怎么應用)】
這個模式,決定三個月內,面對所有意見批評使用,內化成自己的習慣。讓身邊人更樂意給我意見,批評。并不會再對我的反應產生誤解。
目標:第三個月(2018年2月)面對親友及同事的批評意見時,雙方能舒適平和結束的平和率達到100%
分目標:
1,第一個月80%
2,第二個月98%
行動:
1,戒掉自己這種“質疑對方,呈聰明”的第一反應,把直接通過詢問了解細節點養成第一反應。
2,思考完對方說的,無論對錯是否樂觀,先認同對方描述的事實。
3,再不同想法不同做法:同意—改變、同意—承認不便—無法改變、同意—列舉事實、同意—表達自己。
4,以上三點,先在自己腦海做演練,假想出各種被批評的情況,然后自己對練反應。
5,把這個模式傳授給身邊人,大家都在用的時候,能加速對自己的內化。
6,與教授過的身邊人,把這個作為游戲演練互相演練。
從12月13起,每天臨睡時,記錄當天接受過的批評或意見及結果。
衡量標準:每個月底,統計當月接受過的批評數量及對應的平和結束數量,計算平和率高于當月目標為達標,低于目標為失敗。
每天若有遇到不平和的情況發生,均進行反思,非特殊情況需加強刻意練習,并嘗試把此方法教授給發生不平和的當事人,與其練習。
特殊情況與依萬卡小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