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情人節,顯得格外冷清,卻又彌足珍貴。少了街道上你儂我儂的歡聲笑語,多了一些寂靜時光里的堅守和陪伴。
他們說這次疫情之后,很多人會彼此遺忘,忘記我們為什么而來,又為什么而去?
可是,也正如幾天前的元宵晚會詩朗誦《相信》中說的一樣。
“在這個特殊時期,你看見了什么,記住了什么,你為什么感動,又為什么徹夜難眠。”
今年的情人節,我們一起來重溫這部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傲慢與偏見》。
鏡頭語言的魅力,每一幀都是油畫,它帶給我們的力量,是告訴我們依然要相信美好,相信愛情。
01
最初的印象
在影片的開篇,導演就用鏡頭語言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幅十八世紀英倫田園的生活。
遠景拍攝英倫鄉村的景色:薄霧、樹林、鳥聲。
一天的生活從清晨的鳥聲開始,陽光在田野薄霧中升起,逆光穿過樹林,眼前的世界也跟隨太陽的升起,由冷變暖。
隨著女主角伊麗莎白的出場,暖暖的逆光迎面而來,女主和鏡頭沒有任何眼神的交際。
此刻,她手中的書就是她的整個世界,時而微笑而不語。
導演非常擅長用長鏡頭來講故事。
短短的橋板下面是水塘、戲水的鴨鵝,岸上有牛羊、森林、莊園小屋、藍天白云。
伊麗莎白走過橋板進了莊園,故事從這里開始。
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兩次舞會。
第一次舞會是一場公共舞會,男主角達西出場,年收入一萬英鎊,擁有半個德比郡,有房有車,愛好文藝,溫柔靦腆。
伊麗莎白當面挖苦了達西,當場指出他的驕傲、虛榮,當場就笑了。
伊麗莎白對達西抱有偏見,不正是因為達西挫損了她的自信心嗎?她挖苦了達西洋洋自得,不也正是表現了自己“驕傲”和“偏見”嗎?
這是達西和伊麗莎白之間的第一次“傲慢與偏見”。
第二次舞會。
鏡頭里的牧師柯林斯一直追著伊麗莎白跑,達西開始主動邀請伊麗莎白同舞。
面對達西的步步緊逼,伊麗莎白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并沒有因為兩人的財富、地位而退縮,有理有據有節,二人的交鋒里,勢均力敵。
這是達西和伊麗莎白之間關于“傲慢與偏見”再一次的升溫。
第一次求婚:滑稽又真實。
在伊麗莎白的姐妹們看來,牧師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就是個大笑話,他遭到拒絕、掉頭又向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特求婚,這又是個大笑話。
笑話之外,卻很真實,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婚姻觀念在碰撞。
誰也說不準,誰會更幸福。而我們現在,依然面臨這種觀念碰撞的選擇。
第二次求婚:雨中、奔跑、詩意、偏見。
伊麗莎白嫌達西目中無人,她聽信威克姆先生一面之辭,認為達西虧待了他父親囑他照顧的威克姆。
她又斷定達西破壞了她姐姐的婚姻。
達西情不自禁向她求婚,最后一場求婚竟成了一場吵架。
沒想到的是,一封達西留下的信又成為他和伊麗莎白的轉折點。
伊麗莎白反復細讀了那封信,從她的眼淚中已經告訴我們:
達西的傲慢,伊麗莎白的偏見,都已經解開了。
誤解消除,這時的她開始動搖了,開始愧疚,也是愛意的萌芽。
此刻所有的轉變,偏偏正應了那句話:“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
想到達西這么一個傲慢的人,都愿意放下自己自認為最珍貴的品質,向她求婚。而此刻的伊麗莎白對達西也有點兒知己的感覺。
所以,此前所有不愉快的事,她都不愿再去多想。
后來伊麗莎白到達西家莊園觀光,她癡看著達西的畫像,心上已有愛慕的情愫。
第三次求婚:薄霧、凌晨、曙光、愛意。
讓我們真正感動的是,達西穿過薄霧走向伊麗莎白,天色淡黯的凌晨,達西再次詢問伊麗莎白的心意。
“你如此坦率,絕不會作弄我。”
“如果你的心意還同四月時一樣,請立刻告訴我,我的心愿和情感依然如舊。”
“但是只要你開口,我便絕不再提。”
這難道不就是相互尊重與無私的愛嗎?
現在的我們,一面缺少這種情感,一面卻又在極力逃避,這很糟糕,可事實已然在發生。
我希望。我們依然要相信。
“愛是擯棄傲慢與偏見之后的曙光。”
此刻的伊麗莎白也已知曉,達西默默為她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與“渣男”韋克翰私奔,這種丑聞在當時足以讓班內特一家陷入崩潰與迷茫,是達西追回了私奔的兩人,并且提供錢財,讓他們可以正式完婚。
第二件,當伊麗莎白直言自己的姐姐簡只是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愛后,達西鼓勵好友賓利向簡求婚,果真求婚成功。
在此之前,伊麗莎白在雨中面對達西的求婚最后提出的偏見,也隨之消失了。
02
“我無法相信會有人配得上你”
伊麗莎白和父親班內特的對話,成為原著和電影中最溫暖動人的一幕。
班內特對伊麗莎白說:“你瘋了嗎,我以為你恨那個人。他確實很有錢,這是事實,他可以讓你擁有的馬車比間的更豪華,但這些能讓你真的幸福嗎?”
伊麗莎白:“不,爸爸。您認為我對他沒有感情,除此之外,您還有其他反對意見嗎?”
班內特:“再也沒有了,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傲慢而不易接近的人。但如果你真的喜歡他,這些也沒什么。”
伊麗莎白:“我真的喜歡他,我愛他。他不傲慢,我錯了,我之前對他的看法完全是錯的。您不了解他,爸爸。”
當父親班內特說出:
“我不想讓你隨便嫁人、尤其是不合格的人。我無法相信會有人配得上你,現在看來是我錯了。”
這一幕,我們都深深地感受到一個父親對于女兒的愛和教育。
作為父親,他依然無法放棄對伊麗莎白這個女兒的偏愛,他很明白她的好。
所以這一次,“我衷心地祝福你們”。
想想我們自己,誰的一生沒幻想過一個達西先生和伊麗莎白小姐呢?可這又有什么關系。
“人生在世,要不是讓人家開開玩笑,回頭來又取笑取笑別人,那還有什么意思?”
伊麗莎白,她也有過彷徨無助痛苦失落,她的愛與不愛都緣自內心。
《傲慢與偏見》改編電影其實有四個版本,我們大多數都只看過其中兩個。
一個是95年BBC劇集版,另一個則是2005年的電影版本,就是今天所講的這部影片。
BBC劇集版更接近原著中對人物的刻畫。
科林·費爾斯(Colin Firth)扮演的達西先生已成經典,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達西先生全身濕透從自家池塘走出來的場景,那一幕“不知迷倒多少人的濕襯衫”。
2005電影版也許不是最好的,但就電影品質和畫面來說,絕對是最美的一版,真實感受到了鏡頭語言的魅力,每一幀都帶給我們長久的感動。
03
“我已亭亭,無憂亦無懼”
感動之余,我們還是要面對現實,面對我們真實的環境。
我們可能窮極一生都遇不見完美的另一半,沒有“達西先生”,也沒有“伊麗莎白小姐”,可這并不是原著和電影想要帶給我們的假象或欲望。
面對愛情、婚姻如何理性的抉擇和博弈,也許這才是書籍或電影帶給我們的真實感受。
所以,每個女孩都應看看《傲慢與偏見》這部電影、看看作者筆下、電影鏡頭里每一段不同的愛情人生是否如你所想。
每個男孩更應看看《傲慢與偏見》中的各類“渣男”和“人情冷暖”。
要知道“并不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會擁有浪漫”,也不是所有人的浪漫都只有一種。
原著作者簡·奧斯汀曾自稱:《傲慢與偏見》是她“最寵愛的孩子”。
這個備受寵愛的孩子,也是讀者和觀眾最好的朋友。
愿每一個人重溫電影之后,都能獲得內心的寧靜和溫暖。
像伊麗莎白沐浴在陽光里緩緩走來,手中的書就是她的整個世界,時而微笑而不語,不過此刻眼神里多了一位“達西先生”。
愿現實生活中的那份感情那些人,不會因為病魔而就退縮或遺忘。
待到櫻花盛開時,“我已亭亭,無憂亦無懼”。
(以上圖片均來自、視頻截圖)
(部分觀點選自一九八二年、楊絳先生《“隱身”的串門兒:讀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