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鍵詞:行為主義
美國的心理學家華生創立行為主義學派觀點:人的正常的或病態的行為(包括外顯行為及其伴隨的心身反應),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學習是支配人的行為和影響心身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1.華生的行為主義采納了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作用理論,華生堅信,有什么刺激,一定會產生什么反應,他是一個極端的環境決定論者,巴甫洛夫著名的恐懼實驗,表現出環境的決定性因素。
eg:我們應該聽過這樣的情況,一名幼兒在不聽話的情況下,老師就會用“再不聽話,就把你關到小黑屋子去”,幼兒會因為恐懼而暫時停止他的這種行為,但是,這個小黑屋已經對他的心理產生了影響,即使他從來沒去過這個小黑屋,他也會對其產生恐懼,以后只要一提到小黑屋,他就會產生恐懼。
分析:首先,一提到小黑屋,孩子想到的就是自己一個人在一個又黑又陰暗的地方,沒有任何人與自己一起,他感覺被拋棄了,對他產生一種刺激,或許他從來沒去過這個地方,但這種刺激對他產生了不良反應,針對這種方法,其實并不是一種可行的辦法,達不到我們預期想要的效果,反之,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
結論:巴甫洛夫的恐懼實驗,片面強調環境的作用,而且有時候達不到人們預期的效果,不太科學,我們應該審慎行之。
2.斯金納是美國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操作條件作用理論是由他提出的。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類型:
①正強化:行為結果使積極刺激增加,行為增強。
eg:在這里我想到我曾經帶一個孩子,他長的特別帥,但是呢,特別不聽話,但他每次吃飯吃得特別好,一次無意間,吃飯的時候,我挨著他坐,他就特別開心,一直炫耀,老師挨著他坐,自從我發現只要我挨著他坐,他就吃得特別快,每次吃飯我都挨著他坐,每次吃飯都是又快又香。
分析:老師無意間的行為對這個孩子產生了鼓勵作用,他覺得老師關注自己,他就會強化這種行為,以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
結論:正強化在我們生活當中長見,人們都有一種想要得到別人肯定的意識,他人的肯定與欣賞會有效的推動我們積極主動的去做一些好的事。
②負強化:行為結果使消極刺激減少,行為得以增強。
eg:在我實習期間,我所在的班級屬于中班,都說中班的孩子最難管,處于這種不上不下的年齡階段,思維既沒有大班孩子的成熟,但相比小班孩子來說,又相對淘氣點。
午睡是幼兒一日生活環節之一,有一個良好的睡眠對幼兒一天的活動至關重要,但我所在的班級,這一環節實現起來太難,每天一到午睡時間,輾轉難寐呀,好像那個床上有刺,針對這一情況,想了好多辦法,都始終無果,好吃的似乎對小孩誘惑挺大,園長答應他們,只要中午睡覺的小孩,下午就會有獎勵,只要中午睡覺的小朋友,下午都得到了獎勵,從此以后,午睡的小朋友越來越多。
分析:針對小孩中午不睡覺這一情況,拿對他們誘惑力大的東西來指引他們,只要睡覺的小孩,都會得到相應的獎勵,而且保證會達到這一條件,最后這種不良的行為得以緩解,達到預期的效果。
結論:負強化在我們生活中也常見,通過中止某種刺激來增加反應發生的概率。
③消退:有機體在做出某一行為反應后,不再有強化物伴隨,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概率會降低。
eg:曾聽過這樣一個例子,xx是個有禮貌的孩子,班里同學給他起外號,稱他為“花豬”,他雖然感到氣憤,但是不予理睬,裝作沒聽到,而同學們喊他名字時,他則熱情回應,漸漸同學們不再叫他“花豬”了。
分析:面對同學們的“外號”,xx采取不理睬的方式,使這一情況沒有得到強化,慢慢的它就會消退。
結論:消退法,在行為治療中,經常采用漠視,不理睬等消退法減少或消除不良行為。如果一個正確的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的強化,就會消退。同樣,如果兒童出現了不良行為,成人不予理睬和強化,它就會消退。
④懲罰:行為結果導致消極刺激增加,從而使行為反應減弱。
eg:懲罰現象在我們生活中常見,尤其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懲罰不同于體罰,懲罰是約束幼兒行為的一種方式,教師通過懲罰,會使幼兒的不良行為得以制止。
分析:這種通過懲罰來控制兒童的行為,忽視兒童的主觀能動性,把人看作學習的機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兒童的行為得以約束,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總結:①華生在心理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行為主義。
②他否認遺傳的作用,片面夸大環境和教育的作用。
③他強調對兒童的行為控制,忽視兒童的主觀能動性。
行為主義心理理論對我們生活有很大意義,它在我們生活當中無處不在,我們可以利用它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