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大學畢業不到一年的小姑娘找到我,一臉焦慮地說:老師,我的學習能力太差了。
我問:怎么說?
她回答:我的閱讀速度太慢,閱讀量太小,XX大神一年可以讀360本書,可我一年最多只讀了47本書,有的還只是匆匆掃了一遍。書都不會讀,可見我的學習能力不是一般的差!
我聽了倒抽一口涼氣。現在的小朋友也太拼了,一年讀47本書都不夠,非要奔著一天一本的目標去,這不太有點扯淡了嗎。大神可以做到一天一本,那是因為經過多年職場和社會的打磨,他的閱歷、洞見、認知力和理解力都修煉到了相當程度,這才能支撐起他一天一本書的高階閱讀能力。而一個剛畢業的小姑娘就把自己的目標定得和大神一樣,讓我在敬佩之余,更開始擔心當下一些關于閱讀的流行觀點和經驗,或讓部分對知識有著熱烈追求的小伙伴陷入誤區。
移動互聯網時代,多元便捷的信息發布與傳播渠道,讓每一個微小的個體都能通過對知識的掌握與分享建立自己的品牌。知識就是力量演變成知識就是財富,我們親眼見證了一個個知識型IP創造出月入百萬的神話。年輕一代追求知識的熱情與日俱增。而作為追求知識最直接的手段,閱讀,被推至時代的聚光燈下:各種關于閱讀的書籍銷量雄踞購書排行榜榜首,公眾號們反反復復都在發布提升閱讀能力的文章,以讀書為主題的微信群更是多到數不勝數。
對知識的熱烈追求固然沒錯,但是一些流行的閱讀經驗和方法,因作者和讀者在背景、閱歷、認知力和理解力上的不同,容易讓一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小伙伴陷入誤區。一味模仿大神們的閱讀方法可能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作為一個熱愛閱讀(每年閱讀量穩定在50本書上下),通過讀書實現了個人成長和第二職業的普通人,我以自己對閱讀的理解,盤點一下當下最易讓人掉進去的關于閱讀方法的陷阱。
陷阱一:一年讀50本是底線,100本一般般,360本才是努力的方向。
點評:把閱讀的數量標榜為閱讀能力的終極衡量指標,那閱讀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
不同兩個人,因背景、閱歷、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同一本書對他們來講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所需消化吸收的時間自然也不同。就像經濟學入門的經典讀物,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對一個經濟學門外漢來說,可能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啃完;而對于有基本經濟常識,希望將自己的碎片知識系統化的人來說,可能只需要一兩周的時間就能讀完。前者就好像是在從零開始畫一幅畫,從繪制線圖,到修改線圖,再到著色,直至最后的精修,每一步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后者則是拿著手上現成的一些碎片拼成一張圖畫,所需的時間和花費的功夫當然要少得多。所以大神們的閱讀量可以是我們追求的方向,但絕不是衡量自己的標準。大家起點不一樣,結果自然不一樣。硬要與自己不在同一水平線上的大神讀得一樣多,那是揠苗助長。數量并不是我們閱讀的唯一目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想辦法縮小和大神在各方面的差距,你才有可能讀得和大神一樣多。
陷阱二:學會速讀,不能一目十行的閱讀都是不會閱讀。
點評:大部分的速讀,是一些銷售/培訓機構為販賣產品搞出的營銷概念,并沒有科學研究證明人可以在不影響理解力的情況下大幅提高閱讀速度。
信息的爆炸和資訊的泛濫對我們的閱讀速度提出了新的挑戰,于是各種速讀教程、培訓機構應運而生,打著學成之后一目十行,提高10倍閱讀速度的旗號招攬客戶。速讀確實在泛泛地瀏覽信息,快速尋找關鍵詞方面有效,但卻不適合用來理解閱讀一本書。美國加尼福利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教授Keith Rayner是眼球運動與信息處理方面的專家,他建立了一個眼動跟蹤實驗室,通過對眼球構造和運動模式來揭示其與閱讀速度的關系。Rayner教授在他的研究結果中指出:
我們或許可以挑戰自己以每分鐘500個單詞(筆者注:此處的單詞是指英文單詞)的速度來閱讀,但是我們一定會受到我們的雙眼和視網膜解剖結構的限制。為了理解我們所讀的材料,我們需要將視網膜的中央凹聚焦在我們想理解的文字上。在視網膜中央凹之外的文字,我們很難對其進行辨認,理解力自然大幅降低。這就是閱讀速度受限的根本原因,繼而也限制了我們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
對于社會上流行的一些速讀方法,Rayner教授指出:
我們或許也可以通過練習加快閱讀速度,但這是以犧牲理解力為代價的。大多數的速讀方法都反對默讀,但研究表明,如果在閱讀復雜的內容時我們不輔以默讀,那我們的理解力會變得支離破碎。另外一些速讀方法聲稱在每一個眼球注視點(eye fixation)上我們可以吸收更多的信息,但是并沒有證據顯示我們可以做到如此。視網膜的生理學構造注定我們在一個眼球注視點上很難同時看到兩行文字。
還深陷在速讀迷思中的小伙伴們可以醒醒了,一目十行也許在快速檢索關鍵信息時可以幫到我們,但絕不是理解閱讀一本書的正確方法。在不影響理解力的情況下,閱讀當然是越快越好;但如果閱讀速度是以理解力為代價的,那就本末倒置了。
此外,閱讀速度也因應每個人的理解力水平而不同,因應每一本書的難易程度而不同,沒有一個標準。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節奏,快到不影響對內容的理解和對文字之美的欣賞,慢到不會覺得是在磨洋工,那就是合適的閱讀速度。
陷阱三:善始善終,一本書一定要從頭到尾讀完。
點評:吃蘋果吃到有條蟲子,難道還要繼續吃完?沉沒成本不可追回,及時止損才是正確的選擇。
當然,一般我們很少會遇到讓人感覺吃進半條蟲子的書。我的意思是,善始善終在閱讀這件事上不是特別適用。如果我們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發現和我們之前的期望越來越遠:或許是和我們想了解的東西沾不上邊,或者是發現自己的知識水平早已超過書中的內容,那我們的最優策略是趕緊合上這本書,及時止損不要再浪費時間。投入的購書款已經是沉沒成本,無論你是否繼續讀完這本書,購書款都不可追回。如果覺得買了不讀完太可惜,繼續搭上時間和精力閱讀,那又會進一步加大我們的損失。另一種不需要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的情況是,你只需要了解一本書中的某個或某幾個章節,那就直奔主題找到你需要的內容吧。一本書需要完整地誕生,但卻不需要被完整地閱讀才能發揮作用。
陷阱四:可以同時讀三四本書,讀厭了一本可以換另一本看看。
點評:換腦筋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大腦在不同任務間切換會產生轉換損耗。
有的經驗說一段時間內可以同時讀三四本不同領域的書,這樣讀累了一本可以換換腦筋讀另一本。聽起來是挺有道理。但更簡單的方法不是應該讀累了就休息一下嗎?
早在1927年有位叫Jersild的學者提出了任務轉換范式(Task Switching Paradigm)這個概念,他讓第一組實驗對象交叉做任務A和任務B,讓第二組實驗對象重復做任務A,結果發現第一組有任務轉換要求的實驗對象在任務完成的精準度和速度上都不及第二組重復做任務A的實驗對象。這是由于我們的大腦在進行任務轉換時需要消耗精力重新進行認知和調整,Jersild將這兩組實驗對象在任務完成精準度和速度上的差異稱為“轉換損耗”(Switching Cost)。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任務轉化范式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他們利用各種不同的實驗都證明了轉換損耗的存在,并且也證實,轉換損耗不能被消除,只能在被充分提醒將有任務轉換發生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被減小。
雖然一段時間內同時讀三四本書和上述的任務轉換范式有一些不同,但大腦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試想原本在讀人物傳記,大腦為此啟動的認知模式在此情境下是最為有效的,如果轉而閱讀有關自然科學的書籍,那大腦不但要克服之前啟用的閱讀傳記模式的慣性,還要重新構建一個新的認知模式,以處理完全不同類型的信息,轉換損耗在所難免。
不過我猜想多數人在幾本書之間轉換閱讀更真實的原因,不是因為讀累了,而是因為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或者是發現了另一本似乎更有趣的書,所以用換腦筋作為借口轉而閱讀另一本書。如果一本書對我們超有吸引力,我們一定會拿上就放不下,又怎么會轉讀其他書呢。所以這樣轉換閱讀的結果可能是和小時候我們聽過的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一樣,我們翻開一本書,卻因某個原因放棄,翻開另一本書,然后又放棄。。。到最后哪一本書都沒讀完。如果不是因為書籍本身不符合我們的閱讀目的,最有效的閱讀方法還是一段時間內集中火力讀完成一本書之后再翻開第二本書。
陷阱五: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要大力提倡碎片化閱讀。
點評:我們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進行閱讀,但是不能把閱讀碎片化。好的閱讀需要高質量的時間。
電子書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讓閱讀變得越來越方便,碎片化閱讀成為時下流行的閱讀方式。碎片化閱讀的本意是希望依托便捷的閱讀工具,有效利用零碎時間增加閱讀量,但事實卻是,碎片化閱讀擠壓了高質量的閱讀,讓我們的閱讀越來越碎片化。不信腦補一下我們的碎片化閱讀都發生在什么情況下:上下班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上廁所的檔兒、吃飯的時候、工作中開小差的時候、一幫朋友聚會的時候、銀行醫院的等待時間。這些碎片時間,哪一個是你頭腦清醒、思維敏捷,可以全身心投入的時間?高質量的閱讀理解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大腦活動,對一些復雜的書本來說,甚至是一種燒腦運動,需要我們在高質量的時間段里全情投入。用碎片化閱讀擠壓高質量閱讀,甚至還美其名曰抓緊每一分鐘閱讀,實在不可取。請大家多分配一點高質量的時間給閱讀吧。她可能是改變你命運的貴人。
陷阱六:讀完書就要在大腦里面記住,記不住等于白讀。
點評:人腦不是電腦,豈能過目不忘。讀完記不住不可怕,可怕的是讀完不留痕。
讀完一本書,全能記住,當然最好。但人類的記憶力確實不敢恭維,不信你想想上周三晚上你都吃了些什么,還記得起來嗎?讀完記不住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把讀完的內容進行留痕管理,將其變成自己可以調用的資源。怎么做到這一點呢?就要靠讀書筆記了。我一般讀完一本書后會將整本書的框架和要點做成一幅思維導圖,然后再將自己可以實踐利用的概念、方法、資源整理到資料庫中,分門別類存檔,方便需要的時候隨時調用。我們只需要大概記住一本書講了什么主要內容,有哪些有用的概念和方法。而具體的內容,只用在需要時從資料庫里調出來就好了。
每天我們都會通過各種渠道接收到無數經驗、建議、總結、干貨,一不小心就會被互聯網時代的資訊和信息淹沒。在這些海量的信息中我們一定要培養和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拿來主義是這個信息泛濫時代最危險的思想。不管是哪位大神的金句良言,如果沒有經過我們自己的思考、消化和吸收,永遠都是別人的成功秘訣,對我們的成長沒有半毛錢關系。
依照大神們的讀書方法讀書,你讀不成大神。但是將大神的方法吸收轉化為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材料,就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