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曾在小說《巴黎圣母院》中寫道:
“時間和人使這些卓絕的藝術遭受了什么樣的摧殘?關于這一切,關于古老的高盧歷史,關于整個哥特式藝術,現在還有什么存留給我們呢?”
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最偉大的建筑大半是社會的產物而不是個人的產物。與其說它們是天才的創作,不如說它們是勞苦大眾的藝術結晶。它們是民族的寶藏,世紀的積累,是人類社會才華不斷升華所留下的殘渣。
總之,它們是一種巖層。每個時代的浪潮都是給它們增添沖積土,每一代人都在這座紀念性建筑上鋪上他們自己的一層土,人類也是這樣做的。
時間和人使這些卓絕的藝術遭受了什么樣的摧殘?關于這一切,關于古老的高盧歷史,關于整個哥特式藝術,現在還有什么存留給我們呢?”
? ? ? ? ? ? ? ? ? ? ? ? ? ? ? ? ? ——雨果 《巴黎圣母院》
當地時間4月15日,一個本該平靜的周一,法國的地標性建筑巴黎圣母院在維修期間發生重大火災,塔尖坍塌、玫瑰花窗燒毀、也吞沒了人類800年歷史。
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建造于12世紀,她是一座哥特式風格基督教教堂,位于整個巴黎城的中心,矗立在塞納河畔,是古老巴黎的精神與文化象征,也是整個世界的藝術瑰寶。
巴黎圣母院每年吸引百萬游客前往參觀。這座教堂不僅珍藏著大量13-17世紀的古老藝術品,更是本身就是一件世界建筑藝術的極品,以哥特式的建筑風格,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而聞名于世。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是“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耶穌的母親圣母瑪麗亞。巴黎圣母院的原址歷史非常的悠久,曾經這里建造過幾個規模不大的神廟和教堂,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的規模已經更不上繁華的巴黎,在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宏偉的教堂,一修就快兩百年。
到了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陷入一片混亂,巴黎圣母院自然無法獨善其身——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鐘幸免沒有被熔毀,圣母院變得千瘡百孔。
法國浪漫主義詩人維克多·雨果將這座教堂比喻為“石頭的交響樂”,他曾在他1831年出版的著作《巴黎圣母院》中寫道:
“這座可敬的歷史性的建筑的每一個側面,每一塊石頭,都不僅是法國歷史的一頁,而且是科學史和藝術史的一頁……簡直就是石頭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
正是這本小說的出版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圣母院,并且發起募捐計劃。
在七八百年的時間里,她成為了法國歷史的見證者,見證了國王的加冕 、皇室的婚禮、圣女貞德的平反……法國的一切風風雨雨都在她身上都留下了印記。
今晚的這一場大火,不僅燒毀了巴黎圣母院的教堂上方,更是燒碎了法國宗教的歷史,給法國文化的留下了巨大傷疤。
法國總統馬卡龍沉痛地在推特上寫道:“巴黎圣母院著火了。這是我們整個國家,天主教徒和所有法國人的悲哀。因為這場火災,今晚我和所有同胞一樣,感到無比難過。”
目前所幸火情已被控制住。雖已是法國時間半夜,但悼念者仍在巴黎圣母院外唱著禱告歌,《圣母瑪利亞》在人群中響起。
已經有不少人念起當年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Before Sunset)里那句,“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正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說:
“時間和人使這些卓絕的藝術遭受了什么樣的摧殘?關于這一切,關于古老的高盧歷史,關于整個哥特式藝術,現在還有什么存留給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