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初,中央經濟會議召開,似乎是對明年的市場釋放了非常正面的信號,要穩定股市和樓市,并給出明年相對寬松的金融政策。當這些政策傳導下來的時候,至少已經是 25 年的 2 季度了,而第一季度所承受的則是 24 年末政策的余波。所以我說,25 年會更難,這個難就難在開年。
國家說了很多次要加強內循環,擴大內需,調整產能結構,但習慣與慣性讓很多企業,包括國有和非國有企業,都還在原有的模式中,有些是出不來,有些則是不出來,所以不要想著量化寬松會寬松到這些領域,這些需要被調整的行業和企業仍然會經歷震蕩,不排除從政府層面組織一些資產重組的行為,剝離不良資產調整內部效率之后才有可能享受部分量化寬松的優待。
再說房產,原則就是托而不舉。所以穩這個字后面接什么很重要,是穩中慢降還是穩中有升可能就是一城一議了。
最后是股市,原則是讓資金流向真正的好企業。讓大家買股票的時候不用擲骰子。所以,企業要抓技術,抓利潤,抓未來,穩健增長造福于民才是正道(我的執念啊)。
其實 10、 11 月的采購經理指數PMI已經在 50 以上,這就是我在 2 、 3 季度說的,年底會有變化。但這個變化不一定是預期的回到原來,而是變了一些玩法,量是有的,錢是少的,所以出廠指數PPI還是低于 100 的,這個現象將會持續一段時間,也就是說壓縮成本這件事情還是在路上。
存量市場已經是定局,要想實現高增長需要突破性的技術和對現有產能的充足與創新。新質生產力不是先破壞再重塑,而是先立后破。立新,立高,立廣,破舊,破固,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