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將近七年的中學教師,越來越覺得厭倦。與學生無關,與知識也無關,只是越來越無法認同這份工作。我意識到了自己只是在教書,而不是在教育。
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我原本以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人,發展個性,培養人格,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傳播知識。通過教育,學生應該更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追求什么,必須要做什么,可以怎么做。比如發展興趣愛好,學自己喜歡的東西,確立人生目標并為實現最終目標而規劃每一階段具體做法。通過教育,學生應有良好的品格,善良,誠信,公正,謙遜,嚴謹,堅持。
教育應該是包容的,不管學生喜歡的是數理化還是音樂繪畫,還是辯論和營銷,亦或是寫作與交友,都應該被肯定。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一無是處,只是每個人都有一些東西不喜歡或者不擅長。所以評價標準不應該整齊劃一。學校和老師的作用應該是給學生們提供集體活動的場所和情境,給他們表現和鍛煉的機會,傳播各個方面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矯正不良的習慣和態度,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現實的學校教育是這樣的。
整個社會都在像機器一樣運轉,需要的是速度,是效率,是效益。所以學校就像工廠,老師就是產線工人,學生被當成原料進行加工,成績就是業績。
老師不用懂得太多,即使專業基礎不強也沒關系,只要會讓學生背書做題考高分就是成功。學生不用探究科學問題的本源和內在聯系,也不用對哲學或者社會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只需要掌握答題的基本套路把標準化的答案寫在卷面上。學生和家長關心的是分數和名次,老師關心的是優秀率和合格率 學校關注的是招生情況和升學率。于是成績是檢驗教學的唯一標準。
結果無疑是可悲的。老師和學生的價值觀都被扭曲了。老師變得自私狹隘急功近利,唯分數是圖,對學生所做的一切只為盡力壓榨出出分。優等生為拼考試累的氣喘如牛,只以為好成績就預示著好未來。可是,當這些學生像標準化生產的螺絲釘一樣被分出優劣等級,分批次打包發送出去,他們會有什么樣的命運,誰說了算?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孩子們進入社會后的心理落差有多大,如何才能填補呢?
作為教師,我們一直不斷地勸孩子們努力學習,卻忽略了教他們規劃自己。
我不是個好老師。我的工作只是在教書,并沒有育人。然而我也不是一個好的教書匠,因為對分數和名次不夠虔誠。我只能向愿意學習的孩子傳授盡量多的知識,卻不想強迫學生背書做題。尤其是當有些學生并不擅長應試的時候,搶救了他的些許分數,不是拯救他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