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懶惰

? ? ? ? 現在的微課、直播在互聯網上甚是火爆,大數據、互聯網帶給人們的便利已經遍布各行各業,從一開始的通訊、購物,到現在的知識傳播等。各行各業的牛人、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和成長的經驗歸納總結成一套一套的理論方法和規則以直播或APP平臺的形式分享給大家,不管是在校學生、上班一族還是家庭主婦,只要你愿意,隨時都可以通過各種平臺和軟件下載學習。因此我們更容易獲得學習資源,但是學習的效率是不是也成正比呢?

? ? ? ? ? 剛接觸各種直播和微課的時候, 內心很是欣喜,細心的把各種課程分類,收藏。聽完之后對課程進行評論,對于認可的課程必贊嘆一番,做筆記或畫思維導圖,但是回頭看自己的筆記和思維導圖,大多也只是記錄課程或者書本的內容,并沒有什么自己的想法。這與知識量少不無關系,但是另外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真正原因,或許正如前幾天看到的一篇文章所說的習慣性思維懶惰。

? ? ? ? 勤奮可以分為肢體勤奮和思維上的勤奮。肢體勤奮是顯而易見的,勤勞干活、勤勞做家務、積極鍛煉,甚至勤奮看書…

? ? ? ?另一種勤奮是思維上的勤奮,也是我們平時說的發散思維。但很多人往往會忽略思維上的勤奮,看過的書做過的事也沒有實質性的吸收,并拼命靠肢體上的勤奮來彌補。收藏學習資料很積極,即肢體勤奮,但只收藏別人的知識,沒有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即思維懶惰。雖然思維運動不是即時性可見的動作,容易被忽略,但它可以通過一些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出不同的思維狀態。

一、放棄獨立思考,不愿意把事情想透徹。

常常表現為人云亦云,對“權威信息”不加甄別地采納,放任自己的思維被引導,輕易采信未經證實的信息,并忽略有矛盾的邏輯關系,最終導致結論錯誤。

我們分析問題時,進行邏輯縝密的思考前可以做充分的準備,包括掌握足夠的基礎信息,額外學習知識來構建必須的理論基礎,梳理出清晰的脈絡,不斷推敲每個層次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得出結論。 把事情想透徹,抓住事情的本質,才能在正確的方向分析問題。

二、思維慣性。

當別人提出反對意見或挑戰時,是否不假思索就反駁?或者你已經學會了謙卑的姿態,習慣性地接受/忽略?

對反對意見或挑戰的分析,不僅需要套用在自己的邏輯框架下分析,還應嘗試打破自己的邏輯框架,嘗試用對方的邏輯框架來思考,分析其邏輯的合理和矛盾之處。

三、對知識漏洞的容忍,固守舊習。

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自欺欺人地蒙混過去,這種狀態有另一個說法叫喪失好奇心,或者不好學,固守在自己的認知世界里做井底之蛙。

四、沒有格局觀。

人們常說的要做正確的事,就是強調要有格局觀。 沒有格局觀的人,通常會用自己那點可憐的道德,無論是職業道德還是社會道德來做偽裝。 格局是從眼前的事情跳出來,把時間和空間的坐標軸拉長,從歷史的角度、全局的范圍來分析問題,特定的做法從長遠角度,對整個局勢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

以上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核心的原因就是思維懶惰,不要奢望用肢體勤奮掩蓋思維懶惰,那將導致最可恨的結果:瞎忙。肢體勤奮是開始,思維勤奮結的果才是我們追求的進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