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汐染
每次提起“家”這個字眼,總會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心底滋生。
小小的時候,小小的人,卻有著大大的夢想,頗有種“仗劍走天涯”的杖勢。大千世界,繁華似錦,總是想去看一看闖一闖。
真的離開家后,卻時常想起家鄉的種種。那座小城的街道,那街道兩旁的楊樹,那楊樹背后古舊的樓房,還有路上疾走的行人……這熟悉的一切好像離我越來越遙遠。
我還記得16年9月17號離開小鎮那天凌晨四五點鐘的景象,路上稀疏的行人,路燈微黃的光暈,還有爸爸媽媽不舍的眼神,構成了一副畫面,每每浮現在心底時,隱隱約約有些疼。
期盼著、等待著,慢慢長大了,獨自求學在外后,才發現越來越懷念待在那座小城的時光。不再像小時候一樣想著離開家去更繁華的都市看看,也不再向往城市的燈紅酒綠了,卻又不得不離開家去完成一段孤獨的旅行。在旅程中,只能義無反顧的往前走,哪怕前方的路布滿荊棘。
可是,我想家中的貓,院中的樹,門前的石凳了。我懷念這十幾年來度過的悠悠時光,更懷念這十幾年來所遇到的人。
最近在書上看到一句讓我深有感觸的話:長大后,你才會發現越來越離不開的是家。后來,你又會漸漸明白,讓你有歸屬感的并不是“家”。
是啊,若是冷冰冰的、沒有任何人氣和生氣的房子是家,那么你還會有回去的欲望嗎?我沒有,我覺得那樣的家只是一座冰冷的牢籠,哪怕再華麗,都是讓人覺得束縛。我喜歡的是家人帶來的溫暖,是句里行間流露出的溫情,是默默相對時眼神里傳達出的溫馨……這樣,才讓我有“家”的感覺。
一到小長假,我總喜歡回家看看,哪怕是轉轉家鄉的街道,見見久別的故人。我喜歡所有的久別重逢,我向往每次的不期而遇。
這,都是最美好的饋贈。
有人說過:“坐公交,是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在《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這部電影中,安東尼在留學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拿著相機坐公交逛遍了城市的每個角落,記錄了發生的點點滴滴。
我想,那些被定格的畫面都是那座城市留給安東尼的最美的念想。
偶爾會和H聊起高中,那個時候時光悠悠,不辨白云蒼狗。如今她身在外省,節假日要提前半個月訂票,能回上家都是一種奢求。
她說,她很羨慕我。羨慕我在省內,很容易就能回家,而我不知從何時起,就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喜歡上了坐小鎮的公交車。坐在靠窗戶的位置,一遍又一遍的欣賞窗外的景色。
老舊的樓房帶著歲月的痕跡,破舊的街道也別有一番韻味,一排排的電線桿整齊而獨立,大叫一聲便會驚擾到棲息在電線上鳥兒們……這就是我生活近二十年的小鎮,也是我的家。
每次離開家的時候,都有一種不舍在全身蔓延,坐在車上,閉上眼睛,仿佛走的還是歸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