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山
秋陽在叢林里跳躍,陽光從繁密的枝葉罅隙里鉆下來,投射在我和三五好友的身上。我們虔誠地行走在武漢市黃陂區木蘭天池的石徑上,一撥又一撥的游人從我們身邊走過,我們悠閑地賞花木蘭石膏像,觀臨水八角亭,攀飛來之石,聽空谷鳥鳴,嗅百花幽香。石徑如一條扭動的水蛇光滑而清涼,它穿過茂密的森林,爬上高峻的山腰,躍下千仞之谷,一條小溪始終伴它左右。小溪時而淺淺石上流,時而匯入大小石潭,繼而從巨石的縫隙里噴射而出,唾沫似的水霧在燦爛的陽光里璀璨,溪水旁、木棧上的游人舉著相機拍照、錄像,溪水撞擊著崖石,轟鳴的巨響淹沒了游人的喧嘩。
石徑旁的樹兒如傘,游人可任意傍著一棵樹兒小憩。一路上,蘭草幽幽伴溪行,讓人吟起屈原的“齊葉兮,白芷生;皋蘭披徑兮,斯路漸。”屈原在流放的途中,是否也曾走過這樣長著蘭花的水邊?
幽谷里傳來了溪水墜崖的轟響,游人的嬉笑聲也雜然而至,我們加快了腳步,轉過一個山腳,眼前豁然開朗,一簾薄薄的瀑布掛前川。瀑布的前方是一座長亭,長亭里的倚背長椅坐滿了游客,更多的游客在瀑布前擺pas。清風在峽谷里穿行,它拽著瀑布的廣袖長舞,親吻著游客微汗的額頭,游人心曠神怡。樸素的村民拿出一些小椅櫈給我們坐,地里的玉米、雞窩里的蛋成了游客裹腹的食物。
我們繼續前行,不時有巨石突兀在眼前,也有老樹枝葉橫生地占踞著峽谷的空間。許多游客被我們匆匆的步伐甩在了身后,前方終于出現了一座巨壩擋住了我們的視野,那就是我們今天要朝拜的木蘭天池。登上幾百級石階,群山懷抱著碧綠闊大的木蘭湖,午日的陽光靜撫平鏡似的湖面,右側巨筆石上刻著“木蘭天池”。
幾只畫船在寧靜的湖面上犁出一個個巨龍似的雪浪,游人透過舷窗看風景,群山攬鏡,翠木旁枝斜逸地與魚兒弄情,白鳥蹁躚,湖風鼓蕩,畫船輾開萬米畫卷。船在一個農家飯館前停靠,我們上了岸,向木蘭外婆家進發。一路上,有游客購買山民的野獼猴桃、板栗、土雞蛋、干菜。
我們沿著山腳走在一條寬闊的瀝青路上,“沒想到,在這深山老林里竟然有這么好的一條公路。”同行好友不禁感嘆。
????“這里好像世外桃源,看,北邊的那一片良田仿佛是青山的裙裾。”喜歡抒情的倩姐又弄出了一文句。
“這里的人呼吸著這么富氧的空氣身體該有多健康啊!我真想在這兒住個十天半月,和當地的人們生活在一起,體驗他們的生活。”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遠遠地看見前方有一座木橋,木橋的西北邊有一個茅草屋,“那里應該就是木蘭外婆家了!”
大家加快了腳步,奔向了木橋。木橋邊有提示牌:木蘭外婆家。木橋精致美觀,現代建筑,橋下流水淙淙,仔細看,尾尾小魚可數。過橋,右轉,我們來到木蘭外婆家,三間茅草屋,堂屋有木蘭的外婆紡線以及木蘭乖巧地跪在外婆身邊聽搖著紡車的外婆講故事的塑像,外婆的勤勞、智慧、堅韌影響著木蘭的成長。三間茅屋的東側建有一個草廊,里面擺放著農具、掛著蓑衣,還有一個做飯的土灶臺,西側建有豬圈、雞窩。茅屋坐落在山腳下,坐北朝南,用土磚壘成的院落盛滿陽光,院外的南邊是兩個用篾席圍成的谷倉,這里千百年來的寧靜生活就這樣被我們這些天南地北的游人用雙腳踢響了。
“木蘭小時候在外婆家生活,應該從小就在山上拾柴,山下扯野菜喂豬。”倩姐又發揮她的聯想了。
“那是一定的!”山里長大的梅一個勁地點著頭說。
我們在木蘭外婆家的籬院里尋找著木蘭的足跡,可千年的時光早把這個小小的院落滌蕩得纖塵不染,站在籬院的中央,分明聽見木蘭咯咯的笑聲和外婆慈祥的話語:“瘋丫頭,走路慢點!”
太陽掛在了山巔,花木模糊了身影,木蘭外婆家的茅草屋沉浸在了橙紅的溫馨里,我們乘上旅游車南腔北調地哼著《誰說女子不如男》這千古絕唱,離開了木蘭外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