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臨睡前看了日推《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改編的電影,兩個小時,維持著一個姿勢捧著手機,坐到腿麻。
其實我看電影特別慢熱,很少有那種一開始就被吸引沉浸在電影世界觀里的體驗,這次很不一樣,幾乎是拋卻長的不耐煩的前奏鋪墊,一開始就直奔主題,主角們按著故事線索按序登場,把故事表面蒙上的膜拉扯出一個又一個的洞,讓人以為自己從那些洞里窺見了故事真身的核心。
故事構思很簡單,同事因為嫉妒殺人,陷害軟弱的女主角,作為同事前男友的男主角利用電視臺臨時工職業便利,對殺人事件開始了網絡直播式的追蹤報道,造成全民對女主角的抨擊。
沒有華麗的殺人手法,甚至看到三分之一時就能猜到兇手,但還是讓人抑制不住看下去的欲望。
故事的表現手法很精艷,用的是時下很流行的網絡直播節目形式,配合網友在節目下的討論,就是現實生活中五花八門的網絡社交網站的現況。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覺得它描述的重點不是這起案件,而是影射現實生活的瘡痍,讓人不舍快進,一個鏡頭都不舍落下的正是它對如今社會丑陋面的再現。
公司員工興致勃勃在直播鏡頭前分析自己的看法,看似熱心提供幫助,實際是滿足自己傳播流言丑聞的好奇心。
男主角追蹤事件挖掘真相,向大眾剖絲抽繭,甚至斷章取義,剪輯成具有爆點卻不實的視頻,不過是出于想要抓住眼球博得關注的意圖,對應來看,也就是網站上那些無良節目組了。
大學好友抗議電視臺詆毀女主,力證好友清白,卻同時狀若無意爆出女主真實姓名,甚至出于某種嫉妒而編造女主私生活經歷毀人清白。
網絡上一群熱衷看熱鬧的群眾,在評論中肆意謾罵女主,真相浮出水面后又掉頭抨擊節目制作人誣蔑他人,放到現實,不就是每次大型事件就高潮的鍵盤俠么。
前一個小時在眾人之口中,塑造了惡心又乖戾的女主形象,后一個小時,女主自殺前寫下的自白書里,推翻前者,揭開眾人面具,故事反轉,帶來的不是壞人面目揭穿的痛快,而是深深的寒意。
網絡的不真切,讓線下大眾的面容藏在背后,可以隨意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發泄戾氣,某一個鏡頭是電車里所有乘客捧著手機,面無表情的在節目下寫著詆毀與嘲諷的話,看這個鏡頭,我感到恐懼,如果某一天自己被送上風口浪尖,是不是也會像女主一樣,城市每一個角落里,不認識的陌生人都在指指點點,而我所在的位置千夫所指。
再就是女主自白書里提到小時候的事,涉及到的問題于現實也是層出不窮,校園欺凌,老師對于學生的不尊重,大人們所謂為孩子好而采取的強制手段,都是現在這個社會不能忽視的問題。
女主提到被害人時,順帶提到兒時班級上那個類似被害人性格的漂亮女孩,兩者都是相貌不凡,卻內心善妒,踩著別人抬高自己的人,幾乎從小到大,女主都活在這樣的陰影下,在回憶這些事時,她寫下了一句疑問:
“小時候是這樣,那么長大后呢,這個世界是會讓那樣的女孩贏?還是我們呢?”
毫無疑問,在被害者生前,她踩著別人活得風光,可最終結果,被捅十幾刀,尸體燒毀得一干二凈,與女主留下的疑問相對應,倍感諷刺,也算是對鏡頭外的我們提了個醒。
在接受整篇故事惡意滿滿的灌輸下,看待故事里的大部分人,都帶著憐憫和嘲諷,大部分人都被自己某一崩壞的私欲沖昏頭腦,做出來的事,說出來的話可憎又愚蠢。唯一清醒的是全篇最讓我溫暖的人,女主的幼時好友。
這位好友,在兩個小時里出場并不算多,她對男主說的話里,塑造的是完全不同于前面所有人說過的女主,同時,在男主告辭時,她提出的忠告刻薄又敏銳。
“你怎么知道那些人說的都是真話呢?你又怎么確定我說的全是真的呢?你記住,所有人都只會說著對自己有利的話,這一點很重要,你要看到別的東西。”
所有人都只會說對自己有利的話,看到這句話時我仔細回想了過往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好像的確大部分人在敘述一件事時,往往都會把自己置于高地,把自己的罪責脫離事件,蓋上無辜的標簽,并不是在指責別人,客觀看來,事實的確如此,所有人都逃不過對自己的偏袒,包括說這些話的我。
直到結尾,蒙在故事上的膜徹底撕裂,整個骨架都暴露在視野里,才確定先前從小洞里窺到的東西不過是故事表皮損壞的傷疤,放眼望去,撕掉膜后的故事真身,滿目狼藉,丑陋又腥臭,歸根到底,所有的灰暗,都不過是人性發酵出來的。
可以這么說,故事前半段講述的是滿含暴戾的言語會毀掉一個人,甚至是殺死一個人。
而后半段,告訴的卻是那些柔軟溫和的言語能把一個人從絕望里寒冷里拉出來。
看到這一段,再也忍不住的淚目,在被所有人誤解和攻擊的時候,還會有一個人用最初的真心相待,恐怕這是上天對善者的憐惜。
大二有段時間特別熱衷尋找各種犯罪電影,尤其是那些剖析人性,充滿絕望的題材,那個時候有人對我提出建議,建議我不要再看那些黑暗或者略帶扭曲的故事,覺得我會沉迷其中,失去自我(笑):-D
我的確懷疑過,也中二的想過這樣對我自己是不是有影響,看多了這樣的故事,看多了世間人與人的惡意,會不會讓自己變得陰郁,或者是淡漠的看著身邊發生的事,表面上無動于衷,心里只覺得可笑,好像能看穿包括自己在內的人間,心理活動的潛臺詞總是“人吶…不就是這樣…”,所以一度在想,我這樣發展下去,是不是正確的。
直到看到這樣一段話:
“一個人對于人性有了足夠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象,一切個人經歷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周國平
世間不缺惡意,隨隨便便就能拉出一連串掛著人血饅頭的繩索,可這世間,善意也在,藏在街道的路燈里,高高掛著,黑暗里遠遠就能看到,神圣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