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你的名字》,想正兒八經的寫個影評。其實是很多很多感想。
記得初二某個考完試就能早回家的下午,看了《秒速五厘米》,第一次認識新海誠這個漫畫家,不知道是那時候未成年容易被那種純凈的情愫所打動,還是被畫風和BGM美到哭,反正當時看的時候淚目了。其實現在回想起來,《秒五》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還是畫風,畢竟第一次見到那么美那么純的畫面,猶如寫實的油畫但又不真實得露骨,加了一層水彩濾鏡變得寫意一些,這樣的畫風在我那時候所看的為數不多的動漫中確實很出眾。看完之后,搜了他往期作品,特別少,那時候只搜到了短篇《她與她的貓》、《星之聲》、《云之彼端約會之地》,這幾個作品的人物畫風我實在不能茍同,畢竟早期作品,但也許也是看完秒五有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所以也沒適宜的心情去看別的了。并且在言葉出來之前,真覺得其他作品無法和它比較。
后來發現周圍的人基本都沒看過這部,而我這人剛好就是那種對自己喜歡的而別人不知道的東西想保護起來妄圖獨占的小氣鬼,之后也只是偶爾跟別人提到,從不強烈安利。然后還把自己的Q名改成5cm/s,還經常被別人問什么意思,感覺自己好有意境,嗯嗯。
—— “你知道嗎?聽說櫻花飄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
—— 秒速5厘米,那是櫻花飄落的速度,那么怎樣的速度才能走完我與你之間的距離?
《秒五》給我的感覺是粉色的,不落濃艷的淡粉,直接地說就是櫻花粉。這個故事大概講的是青梅竹馬的異地戀最后錯過了。其實說起誠哥的作品,我覺得根本談不上情節,他的作品應該是由畫面和配樂堆棧出來的意識流小情愫。雖然距離第一次看都好幾年了,并且對于看過的東西我也不太喜歡去回顧,但依然記得很多《秒五》的情節——小時候的男女主走過櫻花飄零的街道,小女孩撐著傘轉身問小男孩“你知道櫻花落下的速度嗎”;男主冒著風雪坐新干線到遠在九州最南端的鹿兒島見女主,在月臺上拿出女主給他寫的信箋卻被風刮跑,眼里流出的淚水;成年之后互相的找尋,依然是在那櫻花飄落的街道,擦肩而過,站在火車軌道兩旁的兩個人被突然駛來的火車隔開了距離,背影,消失,錯過,這時候響起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一個大叔音,充滿磁性的低音炮,傾訴著一次又一次的失去。當然不僅是這首ED,整部影片所配的由天門作曲的純音樂都是特別棒的,比如ED的純音版。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高中大概也是某個考完試就能早回家的下午,《言葉之庭》出來不久,剛好找到了片源,果斷下的1080p,誠哥的作品不看高清都是浪費。言葉之庭,就像名字一般,給我的感覺是冷綠色的。下著雨的灰蒙天空,被打濕的綠葉,喝著罐裝啤酒的女人在亭子躲雨,偶遇同是躲雨的少年。其實《言葉》的故事情節我覺得很一般,甚至有點狗血,我不太喜歡,說白了就是師生戀的故事,并且已經接受誠哥的秒五畫風設定的我,覺得言葉的畫面只能說是正常地有所提高,所謂的每一幀都能截成壁紙的水平。但這樣對我來說不討喜的故事最后我還是看淚目了,淚點在于將近結尾的大概10分鐘左右切入的ED,秦基博的Rain,這個ED切入點簡直拯救了整部影片,也將這個本來太過乏味沉悶的故事推向了高潮,這首曲子的幾十秒播放仿佛已經把整個故事的情愫都表達的清清楚楚了似的,我記得音樂一響起來,配合上帝視角的全景轉場畫面,整個人都酥了,但是很暢快。而且這首曲子簡直神曲完全聽不膩,現在還經常聽,每次聽就被拉回故事設定里來。但沒看過言葉的人去聽這首曲子應該是無感的。某種意義上說,影片和配樂的關系大抵就是肉體和靈魂的聯系吧。
大學剛入學的時候覺得好無聊,好想找點東西看,但又懶得追番,幾百集的經典也看不下去,就想看動漫電影,又把誠哥翻出來搜索了好幾遍,找到了部不那么早期的《追逐繁星的孩子》,也是在下午看完的,給我留下的印象不多,感覺相較于《秒五》《言葉》的小清新感情主題,這部在情節構思上擺脫了小情小調,比較恢弘,揭示了一些人性啊自然啊的東西,稍微有點宮崎駿式的味道,但總體來說不太符合誠式風格,包括ED那首hello goodbye and hello女音過于柔弱,不能撐起畫面,沒有回味感。(這么說,突然發現秒五和言葉還有你名ED都是男音,回味無窮啊)。
廢了半天話,這才開始進入《你的名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依然是下午,一個人,看誠哥的作品。說實話,他的作品還真就適合一個人看,我覺得被影片觸發淚點是挺羞恥的一件事,假若無法在淚點上引發共鳴,換句話說如果一起觀影的人不能在同個點上一起哭的話,實在尷尬。
??首先來說畫面,毋庸置疑誠式風,但被放到巨幕之后反倒不能展現幀幀截圖是壁紙的優勢了,但依然美到哭,特別是誠哥特別擅長的畫面視角由近及遠的拉伸,比如主人公仰望天空,畫面視角從眼神拉到天空的彗星落下,空間的縱深感讓人有一種暢然,之前的《言葉》也有很多這樣空間視角拉伸的鏡頭,這種畫面展現手法真的很棒。再說音樂,配曲很好很流暢,是與言葉ED類似的略快節拍的男音,ED的切入點也恰如其分。畫面和音樂,我所認為的誠式風兩大標簽說完了,按理是沒啥可說的了。然而這回要說的是我一向忽略的故事情節,是的,誠哥又進步了,竟然把情節加進來了。錯時愛戀,混亂的時間軸,這樣的主題,在我看的為數不多的電影中我想到了兩部——《不能說的秘密》和日本電影《情書》。尤其是前者,這部杰倫的導演處女作,當時看完覺得錯時這個題材還是挺新穎的,也可能我當時看的電影太少吧。看完《你的名字》后,我的腦子里就開始找尋《不能說的秘密》的一句歌詞,“或許命運的簽只讓我們遇見”,而我認為《你的名字》應該是“或許命運的線只讓我們遇見”,剛好“簽”、“線”的韻也能押上。《不能說的秘密》是直接的錯時相遇,無法說明男女主到底在哪個時空相遇了,到底是女主從過去來到了未來,還是男主從現在回到了過去,這似乎還能牽涉一下霍金的“平行世界”觀,anyway,相遇即是美。而《情書》我雖然沒完整看完,但故事大概是以男女主人公重名為主因,死去的男主的妻子因懷念男主不斷給男主寫信并寄出后被同名的女主收到,從而揭開了一些沉底的往事,時間線是正常的,但這種方式仿佛是一種隔空對話,而同名又好像是交換了身體,從某種程度上也很有錯時的意味。寫到這,我又想起《世界奇妙物語》里有一篇也是類似的錯時相遇,但《世奇》的故事實在多,也不記得哪篇了。總之,我覺得錯時愛戀這個題材還是挺普遍但不至爛大街的。
回到這部影片上來,情節是以交換身體為主因所造成的錯時相遇,但其實他們并沒有真正地相遇,以對方的身體和周遭來了解對方,并通過交換,改變了對方展現給他人的性格,而所改變的性格也得到了周圍人更加的喜愛。可見,男女主的性格有很多互補的部分,這種互換模式也像是戀愛模式,了解與改變。像這種互換身體后的生活日常,講述手法也并沒有采用流水賬式,而是以快節奏音樂來配合情節在幾分鐘里一筆帶過不拖沓,我也特別喜歡這段過場。之后某一天兩人不再交換,男主去找女主,這部分的故事走向我覺得越來越扯,并且敘事稍微有點混亂,但是無論如何最后都是拉回來了,并且也都銜接上了,在這一過程中,男主多次自問“我到底在尋找什么”,其實我好想說你就是在找你女朋友呀,但也正是這段男主的自問打動了我,是的又淚目了,每個人好像無時無刻都在找尋些什么,前段時間看完《孤獨六講》,里面有一句“每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我們都在找尋另一半,也就是所謂的愛,但能和自己完全吻合的另一半大概很難找到,或許根本不存在,除非是另一個自己,所以并不是孤獨的人太多,而是真正兩個人能完全契合的情況太少。而男女主費了這么大的周章,穿越時間、空間,不過就是為了最后的相遇與契合,但所有困難都是值得的,因為他們兩仿佛就是互相被劈去的那一半,仿佛來到世上就是為對方而生的。
其實《秒五》《言葉》《你名》這三部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起于相遇,止于相遇。誠哥的厲害之處就在于,仿佛這樣的故事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有可能和某個人遇見,但也仿佛永遠不會發生,因為并不是所有相遇的雙方都能產生羈絆,一種忽近忽遠的與電影的共鳴,既有期待但終究還是幻想。初高中看完前兩部我還會沉湎個幾天,總覺得好美呀好期待自己也有這樣的情節。但現在我倒是很容易在看完之后拉回現實,因為稍微想想就知道相遇之后在一起的生活就不一定如此美好,免不了的就是爭吵啊不和啊不理解啊之類的瑣碎,這樣的瑣碎也沒法美起來,但這是現實,無法避免。現在的我真是喝不進雞湯了,這樣的小清新大概也只能讓老夫我的少女心激起幾秒漣漪就又恢復平靜了。但也渴望,多做做白日夢,跳出庸常的現實,跳到生活的別處去。
最后再說幾個誠哥在這部片里自我致敬的片段吧,比如課上老師講到了《萬葉集》里的俳句是在向《言葉》致敬,連兩部影片里老師角色都長得差不多;有一段女主到東京找男主的片段畫面集中在女主腳上,我覺得完全是致敬自己是足控啊,(剛好早上看暴走漫畫對新海誠的采訪中誠哥自己說自己是足控!),并且《言葉》也是足控大作哈哈。
初中的《秒速五厘米》,高中的《言葉之庭》,大學的《你的名字》,畫風、配樂、情節,總之誠哥一直讓我們相信在離我們最近的那個平行世界里一定有一個人在等你(但你這輩子可能也碰不到喲)。
誠哥一生推,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