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拿梵高舉例,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那么,回到問題,太有才的人會不會更容易精神分裂?
答:其實梵高并不算有才的,他只是在死后的經歷太過傳奇并且由于幻覺和獨特意向形成的繪畫技法和風格受到后期人們的追捧,并且他的畫作之所以沒有蒙塵也是與他弟弟的炒作有關。其實當時的梵高與有才連一字只差都沒有,他的繪畫功底很差,沒有經過正規的繪畫訓練,他只是一如既往的畫出心中所向,只是非常喜歡和熱愛畫畫,僅此而已,然后其畫作開創了一個畫派,形成一定風格。但本質上,了解梵高就會發現他這個人并不聰明,長得因丑陋而自卑,不喜與人接觸,而且非常急躁和固執,因此耳朵也是這樣割掉的,這是性格的原因本身就這樣,很奇怪的性格,由于自卑而導致的,他的朋友也無法理解他,畫了這么久,學了這么久還畫成這樣?(因為當時流行的還是正統的學院派技法)所以有此可見這個精神分裂的產生是更有可能由生活環境產生的(生活劇變,別人的不理解,自卑的性格),并不是有才而造成的,還要加上他有家族精神病史。
而我們說的有才呢?那時候的人們也并不這么認為,一般的人會覺得梵高清醒的時候在畫著一些丑陋而奇怪的東西(幻覺導致和內心所向,精神的解釋)。可能就是因為他的生活非常悲慘才會很喜歡向日葵吧,那種黃而鮮艷的顏色,厚重的筆觸,迷幻的風格來表達其精神境界,渴望被人理解,尊重和接受,也固執到會認為自己的畫作在世間獨一無二,即使別人嗤之以鼻。
1888 年2 月20 日梵高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小鎮,創作了一系列“向日葵”作品。他描繪的是19 世紀的具有黃色雙重花瓣的突變體向日葵。1888 年10 月24 日,高更來到阿爾,與梵高在此度過了藝術史上著名的62 天。最初兩人常常共同散步,共同作畫。但三四周后因藝術觀念、生活方式的差別導致兩人疏遠和爭吵,焦躁的梵高后來竟然在屋里割下自己的耳朵。此后梵高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高更返回巴黎后再也沒有見梵高。但梵高創作的《向日葵》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塔希提島的花園里種植向日葵,創作了一系列有著熱帶氣息的向日葵作品,也許這會讓他回憶起和梵高在法國南方度過的那些日子。
梵高曾經在寫給弟弟提奧的信里說過自己筆下向日葵的象征意義:畫十二朵就代表耶穌的十二門徒─不要忘記他曾經做過牧師;十四朵的話就是他想象中南方畫室“黃房子”的14 個藝術家成員。
后來在太平洋中的馬克薩斯島上,高更在他去世前的兩年,畫了一張叫《椅子上的向日葵》的畫,終究,那黃色還是帶給他一些溫暖的回憶。
關于精神分裂?
梵高在晚年對黃色的偏愛是明顯的,連自己住的房子也刷成黃色。自然,有關于黃色象征意義的各種哲學和宗教的解釋,可是我覺得最好玩的一種說法來自科學家們:1981 年,美國華盛頓州喬治城大學醫學院的T. C. 李(Thomas Courtney Lee)就提出,梵高晚期偏好黃色可能是由于服用藥物洋地黃引起黃視癥而帶來的色覺偏差。
的確,梵高一家存在明顯的家族性精神病史,梵高在20 歲時已有了抑郁癥的某些癥狀,后來還不時有激烈的躁狂傾向。他也接受過一些治療,而當時治療這種精神疾病的基本藥物就是洋地黃。他的《加歇醫生的肖像》里也出現過玄參科植物紫花洋地黃的花朵,這些花干了以后就用來制成洋地黃做藥。
洋地黃這種藥物是帶有毒性的,長期服用可能會帶來眩暈、視覺模糊、黃視癥等副作用,患有黃視癥的病人看到的世界會是黃色的,就像帶了一副黃色眼鏡一樣,眼前還會出現各種顏色的暈環、旋渦,而梵高后期的繪畫中那些旋轉的星空似乎是這種癥狀的體現。他對黃色的偏愛,似乎也正是因為常經歷這癥狀造成的影響。
這些科學家從醫學和生理角度提出的說法和之前的藝術評論家們從理念出發做出的種種解釋─諸如真理、象征、創造、藝術革命,等等─完全不同,甚至因此顯得有些鉆牛角尖和搞笑。可是我覺得這種理工科知識分子的跨界研究卻是非同尋常地重要,因為人文知識分子、藝術史家們已經給向日葵畫加上了太多的意義負擔,而科學家們正在把梵高的眼睛還原成平凡的眼睛,還原成一個生理和物理構成的平凡世界。
所以綜上所述,有才的人與精神分裂還是沒有多大關系,至少是從梵高的經歷中看不出來,那個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也是因病而產生這種情況的藝術家,眼睛看到的世界不一樣,只是單純的想要表達出來。然后可以做個調查可以看看有精神分裂的人有幾個是有才的人(俗稱高智商人群),恐怕也應該是很好,說白了大部分還是后天造成的——壓力,劇變,想象是最有可能形成精神分裂的。
部分職業也很有可能形成精神分裂,比如說從事創造性的職業,藝術家、作家、編劇、漫畫家......必須要開創另一個世界導致的兩種世界最后分不清等等這些都有可能。
最可愛的問答君,君君為您解答,喜歡就給我小心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