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常看到有人說,嗯,要和那些比你優秀的人在一起,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些不如你的人身上。
那時總覺得,為什么要這樣說呢?人生來便是平等的,所有身邊的人都有他們可值得欣賞的品格,既然有可貴的地方,相處又何談得上浪費時間呢?
于是認定,所有說這種話的人,大抵上是比較功利主義的,只愿意結交對自己有用的人。優秀么,自然就代表著有用。哎呀,最可氣的是,居然說和普通人交往是浪費時間,實在是沒有仁愛之心。
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慢慢認識到,有些話是基于一定的背景下說的;有些事物是處于灰色地帶上的,不能用黑或者白來籠統歸類;有些人是具有多面性的,不同情況下會像晶體一樣折射出不同的光線,反映出不一樣的模樣,不能一概而論是好人還是壞人。
于是,開始理解說這種話的用意。
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確會給你不一樣的感受。不論是對事業,還是對心靈。
2
爸爸在年輕時吹拉彈唱、琴棋書畫沒有不愛的,手邊有鍵盤琴便能彈、有手風琴便可以拉、有紙墨便能寫、有油彩便能畫,楷書、篆刻、詩歌、象棋、聲樂、二胡、口琴都可以有模有樣,甚至還能做木工活。我年少時常常能見到爸爸和這些事物打交道,愛好廣泛并且樂此不彼的,讓我很生出一種想法:生活雖然貧窮,但一樣可以多姿多彩。
但是爸爸退休后,從未有過一次將這些愛好拿出來展示過,也從未打算將其中之一作為打發時間養老的方式。直到有一天我實在憋不住了,問爸爸原因,他只回了我輕描淡寫的一句:那些都是年輕時不得已而為之。可我仍舊不懂。
爸爸退休后做事情常常都是一個人,散步、打太極拳、釣魚,尤愛一個人打發時光,喜歡安靜。偶爾去看街邊的人下象棋,但從不伸手,也不評論;也會和鄰居老板聊聊黨的政策、國際國內形勢,但也僅此而已;再閑了會伺弄院里的花草,那認真勁兒比干工作一點不差。
有時候和我通電話,他會絮絮叨叨和我講很多張家長李家短的,或者討論討論政治,或者講講教育經,經常一說就是半個小時以上。久而久之,給我一種感覺,他并非無話可講,而是很缺少談話的對象。
在經歷了多年的人性了解和觀察后,在慢慢理解了很多以前不能理解的諸如開篇的那些問題之后,居然發現自己也越來越不愿意講話了。常發現和聊天對象不在一個頻道上,說幾句,便味同嚼蠟,不能深入。哪一天興致勃勃的聊聊某個理念,會發現聊天對象無法理解,也無法插話和評論,那一種寂寞,真的無以言表。無端生出感慨:身邊那些有共同理想和想法的人都去了哪里了?
然后,就覺著好像能懂爸爸了。想著爸爸孤單一人的身影,突然就特別心疼,也好像一下子就原諒了他那些年對媽媽的種種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