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尋找伴侶,結交好友,還是在職場中合作,那些相處時能讓對方感到舒服的人很容易能獲得大多數人的信任和喜愛,其他人也愿意把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托付給他們。
所以他們往往都是最后的贏家。
1.?吵架源于需求未滿
杰克和簡妮是一對恩愛的情侶。
但有一天,簡妮又發現杰克沒有把抽屜合上,有些生氣:“杰克!你怎么又沒把抽屜推回去?”
“抱歉,我忘記了,下次注意。”杰克連忙回應。
“我都說過多少次了,抽屜還總是不推回去。真是個老頑固!”
“我都跟你道歉了,你有完沒完啊。還不是因為你把燈泡弄壞了,我才去抽屜里拿出螺絲刀的啊。”
“我跑大老遠回來給你做飯,你真是沒心沒肺。天天不著家,凈在外面瞎混。”
……
過了一會兒,家里變得安靜的出奇,簡妮坐在沙發上隨意地玩著貓,廚房里的食材還攤在桌子上。杰克一個人悶在房間里,不知在做些什么。
吵架時像是雙方充滿了矛盾與仇恨,然而根本原因其實是彼此關心的兩個人都覺得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采取的一種消極地回應對方。
在這個故事里,簡妮希望杰克可以每次把抽屜推回去,多在家陪她,還希望對方能夠認可自己為這個家的付出。
而杰克主動修好燈泡,自認為付出了不少,也希望對方能夠認可自己的付出。
可惜的是,雙方在交流時都沒有嘗試去滿足對方的需求,反而是用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身的需求。
這樣的事例也不是個例。
我曾在職場里遇到以自我為中心的上司,即使下屬在他命令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內容,他也只是抬高音調吼出之前的命令,毫不顧忌下屬的需求,最終落了一個團隊離職率70%的下場。
我也曾見過被大男子主義傷害的女孩。每次她提出觀點,都會被指責“完全不對”,她工作上遇到挫折,結果被一句“你就是前一段時間太懶了”給噎了回來,還經常在她閨蜜面前呵斥她種種不是,最終她毅然地選擇了分手。
無論是我曾經的上司,還是自以為是的大男子主義者,在遭遇分歧的時候,都選擇了以自身的觀點來迫使對方服從:
身處高位時命令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結果不符預期時指責他人未能實現他的要求。
身處低位時就抱怨世道的不公。
他們處理分歧的方式——命令、指責和抱怨,恰好是通往吵架和矛盾的必經道路。
背后所蘊含的含義,則是他們自認為他所處的美好世界是因為有他的聰明才智,而美好當中的缺陷則是因為其他人。
因此,他們需要去貶低其他人,來維護自己的“救世主”地位。
呆在他們身邊,會感覺自己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對,仿佛是出于救世主的憐憫,才能茍且地活著。
所以其他人都會離他們而遠去。
這種一切以自身需求出發的做法最終會把自己給害了。
那怎樣能夠讓自己變的更容易相處呢?
2.?照顧對方需求
一個愿意讓人靠近的人,一定是會發現并表達出別人身上閃光點的人。
因為跟他相處,能夠感到自身的價值。
之前的公司有一個大姐姐,所有的人都很喜歡她。
老板的孩子來公司總想找她玩,有些新人剛來公司遇到問題不問HR而去問她。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飯,資歷比較淺的我默默坐在一邊聽大家談話,而她卻主動和我聊了起來,問我家鄉,工作,還夸我手很長很好看,問我是不是學過鋼琴。
這個姐姐有一次想打印,鼓搗了半天一直不成功,然后有好多人上前主動幫她打印,當然,我也在其列。
有個美國心理學家,叫馬斯洛,因為把人類所有的需求匯總成五層的金字塔而出名,在他的理論中,人類的第三、四層需求分別是愛與歸屬需要、尊重與認可的需要。
愛和歸屬需要,就是希望有人能夠關心自己;尊重與認可需要,就是希望能夠感受到自己給其他人帶來價值。
所以,能關心和夸贊其他人,就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每個人都希望有人能夠關心、贊揚自己,然而又不主動去做那個關心贊揚別人的人,這不是癡人說夢嗎?
3.直接客觀地自我表露
前些日子,好基友找我聊天,席間,他突然表示羨慕我單身的自由生活。
我有些驚訝,他可是在脫單前天天吵著想找個妹子啊!
詳細一問才明白,原來兩人感情倒是沒啥大問題,就是每次我這基友都猜不出來妹子想要什么,比如有一次妹子因為工作太忙中午沒吃飯,向我基友訴苦,他一聽就來氣,把妹子Leader罵了個痛快,結果妹子就掛了不理他了。后來他才知道是妹子想讓他體貼一下給她點個外賣。
著實有些無奈的同時,也給他講了下“自我表露”,它指向對方袒露自己內心感受、想法的過程。
自我表露,著重于表達對方行動與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感受,必要時可以直接提出請求。
“你每天都這么晚回家,我會感覺很孤獨。”
“我是一個有潔癖的人,你的書凌亂地堆在桌子上,會讓我覺得不舒服。”
“我從小就十分怕黑夜,所以讓我一個人先出去我覺得很害怕。你以后在比較暗的地方可不可以陪著我?”
要注意的是,自我表露使用不恰當會演變為前面提到的指責、命令和抱怨。
其根本區別在于,自我表露只是呈現信息,而不揣測原因。試著比較下面兩種表達方式:
“你怎么這么邋遢!又把衣服隨處亂丟。”
“我看到你每次剛進家門的時候,會直接把衣服丟在沙發上,這會讓我感到不舒服。”
顯然,前面的表達方式暗含了自認為的原因:把衣服亂丟是因為對方邋遢。
而后者,就只是陳述了客觀的觀察和感受,并沒有對原因試圖進行分析。
在親密關系中,自我表露的重要性,體現在它是處理沖突的臺階。
心理學家曾經通過觀察婚姻沖突時雙方的自我表露情況,以高達83%的正確率預測了哪對夫妻在6年后會離婚。
所以,我建議他回去向自己女友誠懇的袒露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會促使雙方對問題的理解,也會促使對方進行自我表露,這被稱為“表露互惠”。
然后,他高興地回去了,再也沒有羨慕過我的單身生活。
4.結語
一個容易相處的人,一定能夠在相處中讓對方感到舒服,也能讓自己感到舒服。
他會理解對方需要的是什么,并且盡力給予。也會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客觀地提出要求。
參考書目
《親密關系》 ????羅蘭·米勒
《親密關系》 ????克里斯多福·孟
《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
《社會心理學》 ??戴維·邁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