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經歷:
2018年10月24日
我專門請了一天假去看HOUSE VISION--探索家? 2018展覽,那是閉展日的前一天。
專程去看原研哉老師的設計作品。
進入展區,第一個作品就是原研哉 X 張永和 《砼器》。
還記得是與海爾聯名的。
張永和是誰?那時候不知道。
與這個展相關的設計師還有李虎,青山周平,馬巖松等等。這些人好像知道,那時候基本上也只是聽過名字而已。
觀展完畢,來到了尾廳,是一個中信書店。
那時也是進去閑逛,看看原老師新出的書。
剛巧前面主舞臺位置還有沙龍分享,一個“小老頭”說著一口北京話說
“北京現在的城市設計整個兒就不對,建了很多高樓大廈,城市的天際線也沒有設計。
我記得我們小的時候在院子里還能看見北京的大西山呢,現在全被樓擋上了……”
我心想:這誰呀?北京怎么你啦?為啥這么說?
看得怎么好像是跟原老師一起做《砼器》的那個人。
時隔一年后
因為工作和興趣原因開始關注建筑設計。
搜索相關的視頻時,再次聽到上面那個熟悉的聲音。
我才知道那是一位建筑設計大師 張永和。
他是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的評委。
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主任,是我國第二代著名建筑師、釣魚臺國賓館和天安門觀禮臺的設計者張開濟之子。
90年代回國創辦“非常建筑事務所”。
國人愛稱“豆漿老師”。
去掉這些光鮮的標簽。
我更喜歡張永和老師的簡單、直接、率真、深刻的交流方式 和 具有思辨的設計思維。
一個60多歲的設計師還能保持著一個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是多么寶貴的一個品質啊。
一個設計師敢于用最普通的話講出自己的設計原理,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作高深,見素抱樸,這才叫真人。
這一點我們年輕的設計師們要反思,除了講標外的交流上,是不是也犯了“總是端著”的毛病。
張永和老師有很多令人反思的優秀作品。
其中,“垂直玻璃宅”的設計理念我還是理解不了。
但是我非常喜歡他做的“山語間”、“吉首黃永玉美術館(橋上美術館)” 和 “烏鎮吳大羽美術館”,三個作品,真的是“非常建筑”。
我整理了張永和老師10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演講和采訪,希望對于想了解他的人有幫助。
對了,豆漿老師的講話語速比較慢,所以也比較可愛,哈哈。
急性子的同學可1.5倍速觀看,基本上是正常語速。
資源分享:
1.《玩轉設計圈的麻省理工建筑系主任:人不應該被職業限定》——House Vision2018展之后的采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7411g7wj?from=search&seid=6182205830361896556
2.《榫卯Talks 張永和:建筑的意義在建筑之內》——真實、可愛的張永和講述建筑故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b411z75G?from=search&seid=6182205830361896556
3.《2018年CHV探索家-張永和與土谷貞雄及村松伸沙龍對談-張永和介紹砼器》—— 學生拍攝?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J411j7yv?from=search&seid=6182205830361896556
4.【演講實錄】張永和《矛盾的西裝》【一席演講】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b411J7kS?from=search&seid=15152501683661730833
5.【言語】《張永和建筑可親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13892
6.《張永和作品-吉首美術館》96歲中國鬼才,捐錢為湖南老家造房,3600㎡免費給全鎮人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4411G7NS?from=search&seid=15152501683661730833
7.【單讀-讀書推薦】《張永和:感性是把理性推到極致》?https://v.qq.com/x/cover/ek1vh534vogzoei/n03873k8rv8.html
8.【有刪減】gooood專訪張永和? ?https://v.qq.com/x/page/o0375ynbv33.html?_out=1
9. 有方空間-灣TALK講座 | 張永和:設計體驗??https://mp.weixin.qq.com/s/3mGcmmr9kVFPLc66nCyAaQ
10.《 巔峰食客》節目-談內在的張永和與時間沒有什么關系? ?https://v.qq.com/x/page/w08354h0rwj.html
我的俚悟:
你所經歷的那些點都會連成網,構建成你的認知體系。
2018年10月12日?
因公司創新日活動在青島海爾產業園 有幸認識 海爾創新創新設計中心 的朋友。
2018年10月24日?
因大麥上的一個展訊和朋友圈得知原研哉老師在鳥巢策展的《HOUSE VISION 未來生活展》。
當天一路拍原老師的設計和視頻卻意外的遇到另一個影響我對設計新認知的人——張永和老師。
他的 非常建筑 X 海爾創新設計中心 打造了《砼器》介紹了未來人們居家生活的狀態。
同天
還看了 《HOUSE VISION 未來生活展》中 TCL X Crossboundaries做的《你的家》主題作品。
這個作品的執行方是我好朋友的公司做的執行。
這個好朋友曾經在一次活動中給我介紹了認識了一個叫做UFo建筑事務所的朋友。
那時候也不理解,也不知道UFo是什么,就是覺得很厲害。
2019年08月-2019年12月這段時間
我開始學習張永和老師的建筑學知識,看他對空間的理解。我也從慕課網看到一個臺灣老師專門有一門課從第三視角研究張永和的經歷和設計作品。
得知張永和之父是張開濟,曾是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的總設計師。
2019年10月28日
?因公司創新日活動在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舉行,老板給了個機會有幸跟建筑設計領域專業人士進行了分享交流。
才得知了UFo工作室居然也是屬于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的。
你所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與你共勉。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