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志強: 什么是“綜合性”“實踐性”?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第一句是從語言開始表述的:“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br>

在說明課程性質時,明確說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由這兩句引文,可以知道,語文課程是與語言密不可分的。

然而,語文學科及其課程,如果沒有其他學科參與,沒不同的專業充實它,語文學科及其課程就是空的。

語文學科,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學科主要研究領域和基礎的,以多學科參與在內的綜合學科,這是一門學科之所以成為學科的根本,屬于學科的獨特性。然而,有人反感其他學科參與到語文學科領域中,似乎以為,語文學科是可以抽去其他學科參與也能照樣存在的獨立性學科,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因為,語文學科主要是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而語言,是不能脫離開人的科學、人文、藝術、哲學而獨立存有的,也就是說,語言是思維,那種認為脫離開作為思維存在標志的科學、人文、藝術、哲學,語言還能單獨存在的看法是荒唐可笑的,所以,以課標的表述去審視這種看法,就會看出,沒有其他領域的學科參與,語言也會存在,進而語文學科照樣會存在,這種認識是多么荒謬。

對語文學科的認識,不能禁錮在這種對“語言”的理解上,因為,這樣的語言系統是不存在的,這樣的“語言”是空集。

語文學科,是極具開放包容的學科,不能拒絕其他學科的有機地參與,這也是拒絕不了的。凡是能有助于以語言為基礎的思維訓練,有助于語言能力,有助于語言運用,或者,有助于審美、邏輯、認知境界、文化傳承、理性把握的…………盡可以拿來為語文學科所用。前提是,牢牢站在語言文字(此處“語言文字”之概念,不是有人認為抽去各學科認知和經驗還能存在的那種偽概念)的基礎之上,別搞成理科公式的字母,就行。

然而,人類所共有的特征——語言,它是可以深入到人類所能認知的各個領域的,凡是有人的認知領域,必有語言存在,所以,從這個特征上看,凡是語言能達到的領域,語文的“觸角”就能延伸到哪里,所以,語文人不能害怕“越界”,更不能因一己之私,命令或暗示語文人不許“越界”。語文人,只要仍舊堅信語言文字是語文學科的課程,那么,就沒有語文不能涉足的領域,只不過,這里要強調“度”,要強調在調用各學科參與時,要遵循“有機”地融合于語文學科,這個“有機”,就是上文所涉及到的“有助于”的立場,而之于該如何“有助于”,這是需要語文界課程編制專家的胸懷為前提的,要熱情地邀請有關的各學科的專家參與編制語文課程,我們的語文課程編制成員,需要多元組合,那種文學院專家濟濟一堂的局面要打破,所以,這需要語文人的胸懷,沒有這種胸懷,一定會再出現在臺上高叫的情形:語文,還是姓“語”的。

有人說,“不了解語言文字,哪來的各學科融合?” 這中說法,是個“偽設”的前提,試想,語言和文字,就實在地存在于這個現實的社會之中,哪里會有“不了解語言文字”的前提?更何況,在沒有人的認知和經驗參與,哪有什么語言和文字?這是典型的把語言文字與人的思維割裂開的認識和說法,在他們的頭腦中,語言文字可以獨立存在,殊不知,在他的這句問話里,就已經運用了修辭(反問),就運用了事先設置前提(哪怕這個前提是偽前提)然后進行判斷的邏輯思維,這以“純語文”論者的角度看,修辭和邏輯是不能用的,因為它們分屬修辭學和邏輯學——哪有什么脫離開其他學科的“純語言”,又哪有什么脫離開其它學科的“純語文”。

語言文字是基礎,各學科的學科意識與精神或者知識,只要能有機地被語文學科融合,就只管拿來用,————語言文字能裝下一切認知,因為它就是人類的思維的外顯。沒有不能被語言裝進去的人類的認知,哪怕是虛無,也是人腦造出的虛無,必定有現實的來處。

當然,一個孩子降生,當然不會先學這些專業,當然要先學說話,喬姆斯基已經證明,這跟就學后的教法無關,是人類內語言系統的天生機制在起作用,但是,孩子會一年一年長大啊,學校教學中,沒各學科知識恰當地嵌入語言之中進行語文學科的教與學,那么,語言就是: “噢啊咦呀唔”,就是先天語言的能力與水平的自然延展,這種延展,不會有助于人的思維發展,那么,語文學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有人反駁,說:你的愿景都是假設,毫無確定性。但是,他們忘了,除了古典哲學,一切知識,都是以假說開始的。即便是數學,也是以“設”開始,然后在進一步的推導。哪怕是計算機語言,最初也是“if”。

語文學科,脫離其它學科,就是個“無”,這一點需要一再強調。以語言為基礎,著眼點不是以它的形式,它背后是人的活躍的思維,只有各個學科有機地統一在語言學習運用中,語言和語文學科教學才會有多角度的思維的活力萌生出來。

我們可以試想,能否舉這樣一個例子,即:把所有學科參與下的東西都抽去,語文學科還能通過“語言”的樣子表現出來的“語言”現象?我想,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語文學科不是能夠抽去其它學科還能獨立存在的學科,這是語言之所以能存在的原因所決定的,是不以人對其它學科持抵觸態度就能拒絕的了的,語文人自己搭建的壁壘,是不符合學科特征的,當你把各學科都放逐到語文壁壘之外,你就會發現,除了你的心靈和感官還存在之外,你是連嘴都張不開。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和獨特的研究方法。語文的獨特,卻在于其它學科參與才能逐漸獨特起來的。一門學科之所以被肯定,有兩點:第一,獨特的研究領域。第二,獨特的研究方法。去其一,此門學科便可以不存在了。

把語文學科自身純粹地獨立起來審視它,它自己本身無主體,它的主體性,是其它學科的語言和思維系統有機參與在內才會顯現的。也就是說,有機地參與在內的學科內容越豐富,就越能體現以語言為基礎的“語文語言”的調用能力之強大,那么,語文學科的主體性就越突出,語文的學科地位越高貴!————語文學科,是依賴于他物來規定自身的,這就是這門學科有別于其它學科的獨特性之所在。語文的問題是,內容找不到形式展現,這是本學科自己裹足造成的。一個學科的開端,都是從一個問題開始的。語文是(? ? )。這個問題還沒解決好,那么,這門學科只能處在開端階段,所展示的貌似的成熟,都是文學的成熟。

任何一門學科,最開始都是從一個問題開始——這就是那個類似于“決心”的欲望,“是”起來。語文,它有“是”,就其對自身的解釋力和解釋的欲望看,它只有“是”,沒有“起來”。這一點,從課標可窺一斑——絕少提及語文是什么。一門對自己沒有解釋欲望的學科,除了建之于信仰之外,就是迷茫的暫存。哪怕人們認為它是多么有用。它借以有用的理由只有兩種,一,人離不開語言。二,以文學的存在作為自身存在的理由。

語文,只要它確定自己是一門學科,必須回答它“是什么”。繞不過去。語文本體,語文本身,語文本源,語文本在,語文本根,語文本有。。。。。。類似這種認識,等于零?!仨毣卮鹈總€詞的后面的那個“詞兒”?本體,本有,本根,本源等等。

解決不了“語文”這個詞兒,那么什么是語文素養,何以是學科,何以能研究,諸如此類的說法,全會出現問題。

“韓李之爭”,就是“語文”概念混亂的集中爆發,這在以后的語文教育史上,會有重重的一筆去提及此事。不信的話,就等著。韓立之爭,是一次促進語文界大反思的節點。

那種“語文,作為學科。。?!钡谋硎鍪怯袉栴}的——學科,要用自身獨特的研究領域和獨特的研究方法,以及對自身準確的定義與定位才確立起來的。這三點說不清,它沒有被事先定為學科的權利。哪怕現實里也在運作這個“學科”,那也只不過在運作文學和天生的語言能力做幌子。

語文教學,要打破自身設定的文學的壁壘,多設立語文教學的形式,去鍛煉語言,模仿語境,重視語用??词遣皇蔷邆淞司C合能力,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反映。也就是說,有能力設立多種多樣的平臺去玩語言的能力。不讀合同法和合同條款的文本樣本,就不知道合同法也有助于幫助語文措辭精密,不然,法院官司就會輸。人家不看你會不會背《離騷》。

還抱著文學不撒手比著誰誰讀深知道的典故多,只能越鉆壓力越大。因為再怎么折騰,還是那一個固定面積的深度,物理學告訴我們,單位面積內,越鉆,壓力越大,最后,語文這根棍兒都崩了。讓合同文本設計進課堂,你會發現,學生的邏輯和思維馬上調動起來。

理科公式的文字表述進課堂,二百字情書進課堂,瞬間打動了女生算贏。多好的形式,天天一上課就念課文兒。手機結構和功能介紹進課堂。熱門游戲介紹進課堂。新生一入學就會搞個自我介紹,就沒別的新詞兒了。買菜討價還價設置語境,進課堂。

語言能力培養,不全是背影,不全是靜夜思。平臺多著呢。然而,傳統的語文的“方式”,禁錮自身的形式狀態都好幾十年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無內外一說,就看語境中的語用是否恰當,用錯了地方,精髓文化也是糟粕。育骨貌疏清,風神散朗之質,文化也。迎來送往,待人接物,生活著也。兩不搭界各干各的,那還行?語文學的是語言,語言即思維,禁錮語文圈子,就是禁錮思維,所以,比不過人家。語文,基礎教育階段,首要培養的不是精神,不是品格,不是道德,不是倫理,是拿語言練腦子。

命令語文不能越界,等于命令語言不能越界一樣荒謬。要不,就否定語言是語文教學的內容。要不,就承認語言能到哪里,語文就要陪伴到哪里,沒有針對語文學科的“特供語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