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言
就在剛剛,我讀完了宋兆霖先生翻譯的譯林版《大衛·科波菲爾》,我急切地想把我讀完這本名著后第一時間的感受寫下來,以免那些豐富而真摯的情感與思緒從我腦中溜走。
關于大衛·科波菲爾與愛格妮斯與朵拉
早在大衛第一次見到愛格妮斯的時候,我就猜想,這兩個人終將成為眷屬;當大衛借住在威克菲爾老宅并對愛格妮斯這位美麗、善良、溫柔、成熟、堅忍的天使大加贊美時,這個猜想在我心里愈發堅定;而當大衛頻頻出入情場并次次鎩羽而歸時,我在心里也像他的姨婆一樣罵著“瞎了眼啦”;當朵拉出現并與大衛經歷磨難后結為夫婦時,我一度為該祝福還是該惋惜而左右為難;而大衛講述與朵拉感情深摯但生活不順的情況時,我心思漸漸傾向于愛格妮斯了;當朵拉不幸去世時,我雖然稍有遺憾,卻衷心為愛格妮斯高興,并暗暗因這種心思自責愧疚;當大衛與愛格妮斯終成眷屬并過上真正的幸福生活時,我感覺這本書里的一切不完滿都不那么讓人難過了,因為最重要、最讓人高興的完滿已經達成了。
愛格妮斯是一位多么完美的天使呀!
在容貌方面,她毫無疑問是美麗的,大衛在書中不厭其煩地、那么多次地強調這一點;可是大衛更多地強調愛格妮斯的多種高尚品德,包括她的對父親的深摯孝心、對他人的善良、對磨難的堅忍,以及面對生活中各種事情時的聰慧和成熟。
除此之外,愛格妮斯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對大衛自始至終的、無私的、深切的愛。
她在大衛流連情場時隱藏自己的愛,傾聽大衛幼稚而沖動的煩惱;她在大衛追求并迎娶朵拉時隱藏自己的愛,冷靜地提出正確的建議并真誠地祝福大衛與朵拉;她在大衛經歷多次打擊,對生活失去希望而流連國外時隱藏自己的愛,溫柔地安慰大衛。
愛格妮斯是一個如此完美的姑娘,說她是一位天使我絲毫不覺得過分,而她最后與大衛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實在讓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希望。
關于斯蒂福思與艾米莉與漢姆
這三個人的情感糾葛與最終結局是整部書中最讓我痛心的部分。
在斯蒂福思與艾米莉私奔之前,大衛對斯蒂福思充滿崇敬和愛戴,他把斯蒂福思描寫成一個十全十美的男人,他沉浸在斯蒂福思對他的或好或壞的影響中,失去了自己對生活應有的態度。而只有愛格妮斯察覺到這一點,并適時提醒了大衛。
我想斯蒂福思是高雅的、溫和的、善于交際的,同時也是傲慢的、固執的、任性的,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是孤獨的。斯蒂福思一定有許多朋友,但他從未對任何人敞開心扉,包括大衛。他在所有人面前都顯得高雅得體,把自己的人際關系處理得完美無缺,永遠知道面對什么人該有什么表現,而把自己的欲望、叛逆、厭煩隱匿在心底,不愿對任何人訴說。
我相信斯蒂福思是愛艾米莉的,至少曾經愛過。但像斯蒂福思這樣一個人,是絕對無法忍受熱戀后的瑣碎與愁悶的,因此他對艾米莉的始亂終棄是必然的。
書中艾米莉這個人以及大衛對艾米莉的感情與愛格妮斯有很多相似之處。艾米莉同樣美麗、溫柔、善良,但她不曾持家,因此不夠成熟;生活在佩格蒂先生的庇護下,不曾經歷磨難,因此不夠堅忍;更重要的是,她出身低下。以上這些情況,使艾米莉輕易與并不真心相愛的漢姆訂婚,又輕易被斯蒂福思誘騙私奔,又無法真正與斯蒂福思結婚,從而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漢姆是多么可嘆的一個人呀!他雖然出身卑微,但勤奮刻苦,這樣的人本會出人頭地;他深愛艾米莉,卻又胸懷寬廣,從不曾怨恨。這樣一個好小伙子是值得被任何姑娘愛慕的,可他愛的只有那個棄他而去的艾米莉……
這三個命運糾纏在一起的人,因為出身、性格等方面的差異,最終走向了那個命定的悲劇結局。而這個悲劇應該是在警醒人們,對待愛情千萬不要輕率,面對出身差異不應逃避。這個悲劇可能還有其他方面的豐富寓意,遺憾的是,我還不能完全理解。
關于烏利亞·希普與利提摩
這兩個人都是全書的重要反面人物,都曾做出讓人咬牙切齒的惡行,但書中對這兩人的描寫卻截然相反。對于烏利亞·希普,大衛說他永遠自認卑微,說話、做事一直像一個奴仆;對于利提摩,大衛說他極為體面,從出現,到作惡,到在監獄里虛偽地懺悔,一直極為體面。
善良的人都很相似,邪惡的人各有各的樣子。
關于斯特朗夫婦
這兩個人的故事讓我發自內心地感到慚愧。書中展現這對夫婦的矛盾時,方法非常巧妙。他寫斯特朗博士時,著力表現他的古板和遲鈍;寫斯特朗夫人時,著力暗示她與表哥出軌。大衛等人都察覺到斯特朗夫人的不貞行為,還多次暗示斯特朗博士。我作為讀者,也一直認為斯特朗夫人確實出軌了,并不斷猜想博士知道這件事后將會何等憤怒。然而最終證實,斯特朗夫人從未出軌,而且從沒有過這方面的想法,這一誤會完全出自夫人母親的無事生非。
當人們接收到某種消極暗示時,總是傾向于對相關的人與事做惡意的揣測,我想這是人人都該反省的。
關于歐默一家
書中關于這一家人的描寫并不多,但我覺得這一家人是某種重要的映射。
不同于大衛與愛格妮斯的歷經磨難終獲幸福,也不同于斯蒂福思與艾米莉的任意妄為終成悲劇,更不同于烏利亞與利提摩的作惡多端終受懲罰,這一家人自始至終平淡而平凡,默默見證了這部書里的所有故事。我想,歐默一家或許才是那個時代眾多普通英國家庭的縮影,平淡而平凡。
關于我的不適應
雖然我對書中大衛·科波菲爾的經歷十分感慨,并真心認為整部書講了一個好故事,不論這個故事的原型是否真實,但是書中的對話和人物情感思想的描寫始終讓我感到難受。不知是不是那個時代的英國人就是喜歡說話時彎彎繞繞、不停重復、不停進行夸張和比喻,總之,書中人物的對話就是這樣。而書中的情感思想的描寫實在太隱晦、太繁冗、太混亂了,各種各樣隨處可見的插入語不停打亂句子的原本結構,使一句話被擴展成一段話,使一件事里夾雜著另外好幾件事。這是英國文學的特點嗎?我一向喜歡簡潔精確、恰到好處的文字,所以這種行文風格實在讓我難受。
終言
人生太順利,成長就會太慢,而經歷磨難才能快速成長。我衷心地祈求我有一個順利的人生,但我又希望我能盡早成長起來,為我和我愛的人遮風擋雨。我今年二十四歲,我是一個矛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