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這個充滿愛意的日子,瓶子君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舉行了一場“瓶行宇宙”活動,旨在倡導大家不要浪費糧食:不要因為食物在運輸過程中樣色稍有改變而丟棄,不要因為食物不好看而丟棄,更不要讓家中的糧食過期,我們應該吃完每一份盤中餐。
上午的活動,主辦方安排了四場與創變者有關的講座。由于今天活動十點就開始了,對于工作族而言也是小小的挑戰。現場主持人要大家起立、閉眼、深呼吸,彼此和周圍的陌生人打打招呼。在那一刻,大家都是一顆蔬菜,或者一個水果,可以和周圍的人握個手,或者鵬鵬膝蓋,以示友好。暖場的時候,大家可能還有些尷尬,主持人很快又放大招,讓觀眾給左右兩邊的陌生人按按肩,放松一下。在彼此逐漸熟悉后,本次的分享活動也拉開了序幕。
上午共有四場講座:
1. 來自美國的Dawn Weleski分享了“沖突廚房”;
2. 來自印度的Nikhil Kaushik分享了“空氣墨水”;
3. 來自中國臺灣的何瑞怡分享了Bits x Bites的創業經歷;
4. 來自印度的Ashwath Hedge分享了“可以吃的塑料袋”
中午的午餐,也為是整個節目最精彩的部分!你可曾與520個人一起共進午餐?你可用心午餐,五分鐘不說話,只是靜靜享受食物?你可曾與對桌的陌生人凝視一分鐘?最重要的是,您可曾告訴自己,不要浪費盤中的糧食?中午的午餐都是一些“剩食”,它們可能長得沒有那么漂亮,它們可能離保質期的日子比較接近,但是這些仍然是可以食用的。在日常中,這些食物很容易被我們“剩下”,今天,我們倡導不浪費,要把這些食物全部吃完。如果自己覺得吃不完,可以提前找小伙伴幫助解決。
現場的活動也非常有趣,各種布置奪人眼球,讓小伙伴們都忍不住拿出手機拍拍拍。
下午的三場講座也是含金量極高:
1. 來自中國香港的設計師張瑋晉暢談升級再造;
2. 來自法國的Vincent Martin分享,他同時也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中國代表;
3.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暢談美食。
尤其是陳導的分享,讓中午吃葉子的我們都開始饑腸轆轆,想再來一盤剩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