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我在央視4套中文國際頻道觀看了一檔由敬一丹主持的《謝謝了,我的家》的欄目,其中一位出境嘉賓是“神探”李昌鈺,已經80高齡的李昌鈺動情地講述了“我的家”,尤其是在講述他的母親王淑貞含辛茹苦地撫養13個兒女時所付出的艱辛時,曾數次擦拭眼中溢出的淚水。
在李昌鈺的講述中,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李昌鈺的父親李浩民是在“太平輪”沉船事件中遇難的,一個曾經原本十分富裕的家庭,卻因“太平輪”沉船事件而陷入貧困與窘迫之中。
國人大都知道英國的“泰坦尼克號”,卻鮮有人了解中國的“太平輪”,即便著名導演吳宇森于2014年拍攝了一部以《太平輪》為名的電影,大眾對《太平輪》的熱情卻遠沒有《泰坦尼克號》所引起的轟動效應可比,因此對“太平輪”沉船事件還是所知甚少。
“太平輪”的載重量僅為2489噸,還不足“泰坦尼克號”46328噸的零頭,但在20世紀中葉的中國,卻也屬于豪華郵輪了,當時“太平輪”承擔著上海港至臺灣基隆港之間的航運業務?!疤捷啞彪`屬于太平船塢公司,而這家公司也許是屬于新加坡或香港的,由于時代久遠,我沒有查到相關的資料佐證。
“太平輪”是于1920年在美國馬尼托沃克船廠下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美軍作為運輸貨船,“二戰”之后,被太平船塢公司買下,并改裝為客貨兩用輪船。
1948年7月,由于大陸和臺灣之間航運業務劇增,上海中聯企業有限公司以月租7000美元的價格,向太平船塢公司租借“太平輪”,用于上海和臺灣之間的繁忙的航運運輸,上海中聯企業有限公司是由周曹裔、龔圣治、周慶云、蔡天鐸等六位寧波籍商人集資創建的一家航運公司。
1949年1月27日晚6點,滿載甚至是超載的“太平輪”從上海黃浦江十六鋪碼頭起航,目的地是臺灣基隆港,“太平輪”原本計劃是下午4點起航,由于等待中央銀行一批貨物上船,因此直到晚上6點才拔錨起航,當時上海附近的氣象條件極佳,是一個“三無天”,即無風、無雨、無霧的天氣。
當時,由于國內戰局發展迅速,國共兩黨內戰勝敗之勢已經漸露端倪,尤其是1948年12月25日,中共新華社公布了國民黨43名頭等戰犯名單之后,一些達官貴人紛紛攜家眷逃離大陸而遷往臺灣,導致上海到臺灣之間的航運特別緊張,一票難求的程度堪比現在的春節火車票還要難得多,甚至有人不惜用金條換取緊俏的船票。
據歷史檔案記載,“太平輪”在上海起航時,船員是124人,有票乘客是508人,無票乘客大約在300人左右,由于“太平輪”是客貨混裝船,還搭載了一大批貨物,其中包括600噸鋼條、《東南日報》的印刷機器和紙張100多噸、中央銀行的1000多箱檔案和銀元等等,甚至還有李昌鈺之父李浩民攜帶的一批魚苗也上了船,可謂是嚴重超載,無論什么時候,當運力特別緊張的時候,超載幾乎是難免的,何況“太平輪”上大多數人是攜帶全部家當逃往臺灣。
1949年1月27日是農歷的臘月二十九,“太平輪”上的餐廳為乘客準備了豐盛的晚餐,乘客很快就在酒足飯飽之后進入夢鄉,誰也沒有想到,一場“泰坦尼克號”式的海難正悄悄地降臨到“太平輪”上。
當晚11:45分左右,當“太平輪”行至浙江舟山群島白節山島附近海域時,與迎面駛來的“建元輪”相撞,“建元輪”是一艘貨船,當時滿載2700噸煤炭和木材,由于被“太平輪”攔腰撞擊,導致“建元輪”即刻沉沒,受損嚴重的“太平輪”打算駛向最近的海岸,并發出了“SOS”海上求救信號,但由于海浪太大,“太平輪”船艙很快進水傾斜,大約在1月28日零點30分左右被大海吞沒。
數小時之后,一艘澳大利亞皇家海軍“華倫孟卡號”驅逐艦,最先趕到事故海域,救起36人,其中包括船員6名,另外當地漁民也救起10多人,除此而外,“太平輪”和“建元輪”上的其他人全部命喪冰冷的海水中,罹難人數接近1000人,“太平輪”成為中國的“泰坦尼克號”。
來往上海與基隆之間的“太平輪”是夜間航行,但當時處于內戰時期,海上設有宵禁區,為了躲避戰事,所有在海上航行的輪船都既不點燈也不鳴笛,可謂是無聲無光,這是造成兩船相撞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太平輪”大副瀆職,大副因貪杯而將“太平輪”交由三副掌舵,三副因掌舵技術生疏,等發現“建元輪”時,已經來不及調舵,因此才導致“太平輪”海難的發生。
而同樣的瀆職錯誤也發生在“建元輪”上,當時負責瞭望的三副急于交班,在沒有等到二副前來當面交接班時,就擅自離開駕駛艙崗位去了盥洗室。當“太平輪”以每小時10海里的航速和總重量超過5000噸的船體,重重切入“建元輪”的船腹時,噸位較小的“建元輪”不堪撞擊,頃刻間沉入海底,“建元輪”上的74名船員中有30人被“太平輪”救起。
“建元輪”隸屬于上海建元輪船公司,其前身為法國的“Oise”號貨輪,于1919年由挪威一家造船公司建造,這是一艘具有30年船齡的貨船,曾經幾易其主,1948年由上海建元輪船公司購入,這家輪船公司最主要的股東叫榮鴻元,是無錫著名“榮氏家族”的重要成員。
“太平輪”沉船事件發生之后,上海高等法院判決上海中聯公司賠償,中聯公司旗下的所有輪船都是向英國保險公司投保的,唯獨“太平輪”的保險是向上海華泰保險公司投保的,其主要原因是為了照顧華泰公司的生意,而華泰公司在事發后宣布倒閉,所有賠償都將由中聯公司獨自承擔。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新舊政權更迭,上海中聯公司旗下留在臺灣的兩艘輪船停用爛掉,而留在大陸的輪船被新政權接收,中聯公司也最終結束船務營運,天文數字般的賠償金額,最終也因海峽兩岸的阻隔,有許多債務不了了之。
李昌鈺的父親李浩民是江蘇如皋的一位富商,抗戰勝利之后去臺灣經營漁場,已經將全家遷往臺灣,而他本人則經常來往大陸和臺灣之間做生意,這次“太平輪”之旅,就是將在江蘇購入的魚苗運往臺灣經營的漁場。
在那個多事之秋,李浩民不但能買到船票,甚至還能攜帶一批魚苗去臺灣,可謂是本事不小,因為當時能夠買到船票都是一些遷臺的達官貴人,李浩民不在此例,他是在做生意,并且是為了趕回臺灣桃園家中過大年三十,與家人吃團圓飯并歡度春節。
但李家人等來的卻是噩耗,家里的頂梁柱折了,李家也由此開始衰落,但李昌鎬的母親王淑貞卻是偉大的,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艱難地撐起了李家的一片天空,將5個兒子和8個女兒都培養成擁有博士學位的成功人士,李氏一門出了13個博士,這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見的,王淑貞這位活了106歲的母親,真可謂是一位英雄的母親,生前曾得到美國布什總統和克林頓總統的贊譽。
“太平輪”海難事故至今已經接近70年了,由于海難地點在舟山群島海域,大陸有關部門曾組織了3次海底勘探,第一次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期,第二次是八十年代初期。而最近的一次是在2010年7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舟山工作站組織的水下考古隊,針對“太平輪”進行水下勘探和聲吶定位,最終在白節山島海域發現了“太平輪”的蹤跡,消失69年的“太平輪”正靜靜地潛伏在55米的海底深處。
但有關打撈“太平輪”事項,國家并未提上日程,據稱事發海域水流湍急,而打撈經費也是天文數字,但以國家財力和現代海洋打撈技術,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國家有關方面能夠立項,無論是國家出資,還是民間籌資,“太平輪”應該很快就會重現天日,我們期待著這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