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有一些四十歲左右的朋友對自己孩子非常非常不滿意……于是來咨詢我,想知道我是如何變得這么優秀的,怎樣才能讓他家孩子變得像我一樣……一番交談以后,發現我的貪玩、調皮、任性程度不亞于他們家孩子,只是外表看著像乖寶寶而已……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其實是分割線……下面才是正文)
為人父母,想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乃人之常情。
但這就引出一個問題:你所期待的“好”、“幸福”的判斷依據是什么?
很顯然,是你的信念。有人認為,孩子以后繼承家里的羊群,好好放羊才是正道。有人認為,孩子以后混個百億身家才不枉此生。所以,課程里不斷強調,你沒有判斷的能力。
M-10.1:5~6 某人覺得“好”的判斷,另一個人卻可能視為“壞”的判斷。6 甚至同一個人對同一種行為的判斷,這一刻覺得“很好”,另一刻又覺得“很壞”。
M-10.3:3~6 若要正確地判斷一事一物,他必須對它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述之不盡的相關背景一清二楚才行。他還需要事先認清自己的判斷對所涉及的人或物可能產生的任何影響。他必須確定自己的觀點沒有任何偏曲,對每一個人所下的判斷,不論目前看來或未來回顧時,必然全然徹底的公正。有誰敢作此保證?
M-10.4:1~3 只要記得,有多少次你認為自己知道所有的“事實”,胸有成竹地作了判斷,結果卻錯得離譜!有誰沒有這種經驗?又有多少次你自以為是對的,其實是錯的,卻毫不自覺?
而正如上述引文加粗部分所說的,你不知道他此刻的狀態在更廣的時間下意味著什么,他現在破罐破摔、浪費生命、晝夜顛倒、痛苦孤僻…的狀態也許正是他此生一個重要的課題,待他準備好了,也許會瞬間有一個飛躍也不一定,如果你去聽一些奇跡道友的分享,你會發現很多人的人生都是這個套路。總之,你什么也不知道。
問題在于,你為什么會如此擔憂?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內心里的什么東西?你把什么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好似存在與我們之外的這個世界是中性的,全賴與我們的詮釋,我們所有的不安都是我們看到了自己心內所不安的東西,舉個栗子,當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為電影中的人捏一把汗,甚至氣的沖屏幕大叫,然而,你真的是“愛”電影中的角色嗎?你真的是在為電影中的角色擔憂嗎?顯然不是,你心靈里有一部分清楚地知道電影都是假的,你只是看到了自己而已,你害怕被騙,所以你看到電影中的角色被騙時會捏一把汗,甚至氣的大叫,那是因為你在這個情節中看到了自己心里的罪咎與恐懼。
現在,我們把目光收回到了自己的心里,認識到了問題不在外面。然而,我們通常很難清楚地看到每一個不安背后的信念是什么,更看不出那個信念又是怎么來的,小我是相當復雜的,慶幸的是,你不需要這么費力的去分析它,只有小我才會去分析,小我自己分析自己能分析出什么名堂?你只需邀請圣靈陪你去看即可,課程告訴我們,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瘋狂一念,也只有一個答案,那便是救贖,圣靈會帶你跳過小我的障眼法,直達那個最根本的問題,然后告訴你,分裂沒有發生,你仍是純潔無罪的上主之子。
另一方面,子女,雖然在父母眼里好似是一個沒長大不懂事的小孩子,但其實他們和你我一樣都是同樣的心靈,同樣是上主之子,因為我們本就是同一個。上主之子是自由的,他自然也有選擇自己想要體驗什么感覺、想要經歷什么人生的自由,上主之子的自由連上主都不會去干涉。盡管他也如你我一般錯選了小我,但你無權去干涉,也無法去干涉,就如圣靈也只是溫柔的陪伴、提醒我們,但從不會干涉我們。這并不是要你對孩子不管不顧,而是說,你只需做好養育、愛護的責任,至于孩子會如何,是他自己的選擇,那不是你的責任,你也無需有任何罪咎感。
在肯恩《親子關系》中提到,耶穌曾對海倫說“正如你常說的,沒有人會照單全收父母所有的看法與感受”。不論你對孩子如何,他都只會選擇自己想要接受的那一部分,所以,盡管去愛吧,不帶期待與罪咎的去愛~
這一世,我還沒有當過父母,也不打算當父母。所以這篇文章,更多的是在以我的角度,去闡述一些在父母那個角色很難看到的東西,而不是去教導。我的父母,愛過我,也打罵過我,鼓勵過我,也沒少潑冷水,而經過這五年的寬恕后,再回首這二十多年,我意識到,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選擇,而對我的父母,則只有感恩。我希望,不管是為人父母的,還是身為子女的,都能自己為自己負起責任來,畢竟,只有愛自己了,才能愛別人,而若用犧牲的方式去“愛”則只會給對方帶來罪咎與壓力。
T-17.III.1:1~3 寬恕,就是只記住你過去給出以及接受的種種善念,而將其余的一切拋諸腦后。寬恕只是一種篩選的記憶,但不是按照你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