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經(jīng)過一夜的狂風暴雨,整個世界都變得那么清新明麗。
? ? ? ?七點的早晨,舒適的溫度,加上清涼的風迎面撲來,這種清爽的感覺會使你心情愉悅一整天。于是,我用身體去觸摸那和煦清涼的風,感受著這份美好!
? ? ? ?記得在《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中所說:當你將自己的注意力拉回當下,認真的用你的味覺、觸覺或聽覺去關注當下時,你收獲的將是一份平和與喜悅。
? ? ? ?于是我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當下,用心感受著這份饋贈!
? ? ?
? ? ? ?走在路上,看著行動的人群,高聳的居民樓,嫩綠的小草和隨風舞動的樹葉……。目光在這些景物之間自由切換。
? ? ? ?最終,目光停留在了隨風飄搖的樹葉上。
? ? ? “啊,這不就是風嗎?我好像看到風了?”我真的看到風了嗎?于是我將目光移向空曠的地方,卻連風的影子都沒看到。原來有些事物要靠其他的事物來呈現(xiàn)自己!
? ? ? ?大自然還真是神奇,有些東西,我們看不到,卻可以通過其他事物的現(xiàn)象來感知。這種方法用到物理實驗中,我們稱之為轉換發(fā)。
? ? ? ?比如,看到樹葉隨風飄動,我們感知了風的存在;看到鐵釘被磁鐵吸引,我們了解了磁鐵周圍磁場的存在;看到電燈發(fā)光,我們意識到了電流……
? ? ? ?這不就是我們在學校里接受的一個概念:‘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嗎?
? ? ? ?這不禁使我想起我們在學校或者培訓班里接受知識的流程:大多數(shù)老師是先講一個概念,然后對其做出解釋,最后在列舉出我們生活中的幾個相關的事例。然而,當你看到墻上愛因斯坦那一頭炸開的銀發(fā),不禁感慨:說好的發(fā)散思維呢?
? ? ?或許這就是我們很多人學不好的、學不扎實的根本原因。這種教學方法,使我們的大腦里永遠只是停留著這個概念和幾個干巴巴的事例。而當我們再次看到某種事物以同種方式出現(xiàn)時,我們的大腦就會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自動生成因果,告訴我們:它就應該以這種方式出現(xiàn),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見過這種事物以其他的方式出現(xiàn)過。大腦中沒有留存過其他的出現(xiàn)方式,其他的出現(xiàn)方式就被我們的大腦自動定義為不正常的現(xiàn)象。一旦這種事物以不同的方式出現(xiàn)了,我們的大腦就會給我們一個反常的反饋信號,我們就會感到焦慮和無所適從。
? ? ? ?這也許就是我們的先人在面對日食、月食這些極少出現(xiàn)的正常現(xiàn)象時表現(xiàn)出如此驚慌與不安的內在原因。這種在他們的世界觀里極少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被大腦自動加工成“反常”現(xiàn)象,而大腦會對這種“反常”現(xiàn)象感到無比的焦慮,好像整個世界都亂了套!
? ? ? ?那為什么通過老師的講解,我們知道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這個概念,卻依然沒有獲得這種能力呢?
? ? ? ?這或許與我們人類幾千年的演化有關。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對知識的獲取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機制,或者說一種固定的模式:在所觀察到的眾多現(xiàn)象中不斷的歸納、思考、總結,再抽象為知識。比如通過觀察日月星象與四季輪回之現(xiàn)象,古人發(fā)現(xiàn)了二十四節(jié)氣并將其以知識的方式呈現(xiàn)給后人。
? ? ? ?而這種“現(xiàn)象——本質”或許才符合我們了解事物的正確打開方式。教學上的先提出觀點(本質),再去生活中找案例(現(xiàn)象)。這種“本質——現(xiàn)象”的教學流程與我們大腦接受知識的機制不一致,所以就導致在大腦中只停留相關概念和幾個干巴巴的事例。這或許能解釋為什么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 ? ?這些道理一直停留在我們的大腦中,整天睡大覺,卻不曾被大腦用來好好的指導實踐。
? ? ? ?當你開始思考這個世界時,你將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 ? ? ?很多事物的頻繁出現(xiàn),并沒有那么多的理所當然。它們的背后一定會有一系列的因素導致。看到一些現(xiàn)象,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這些問題一定會刺激我們的大腦,開啟我們的思考。事物的本質就會浮出水面。我們的面前將會呈現(xiàn)出一個更加清晰的世界!
? ? ? 你真的看到風了嗎?
? ? ? ?當你看到一棵樹上的樹葉不停地搖擺時,你的第一反應:哦,起風了!而你的目光所觸及到的其他樹葉卻紋絲不動。不安之心油然而生:風在哪呢?
? ? ? ?而當你目光下移,不禁釋然一笑,原來有一幫頑皮的孩童在拼命地搖樹。相同的現(xiàn)象并非同種本質所致。
? ? ? ?我們想問題總是不自覺的先入為主,而現(xiàn)實總能及時的為我們奉上一記響亮的耳光。我們也不禁感慨:啊,多么痛的領悟!
? ? ? ?在《魔鬼經(jīng)濟學》里有這樣一個事例:在美國,20世紀90年代以前,犯罪現(xiàn)象比較猖獗。專家根據(jù)逐年攀升的失業(yè)率與犯罪率預測: 高速攀升的犯罪率將致美國于萬劫不復的境地,美國將會失去她的未來!
? ? ? 諷刺的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失業(yè)率下降了2%,非暴力犯罪更是下降了40%。而當初認為犯罪將致美國于萬劫不復的那些專家們又站出來說話了,他們認為:“擴充了警察隊伍、加強了治安策略、加大刑罰甚至死刑力度等原因”是導致犯罪率驟降的深層次原因。
? ? ? ?這些專家總能夠切合適宜的做到自以為是,在事情發(fā)生后,去尋找哪些原因會導致這種結果,然后想當然的將這些原因歸結為導致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
? ? ? ?然而本書作者史蒂芬 . 列維特博士通過大量的數(shù)據(jù)采集、統(tǒng)計與分析及另辟蹊徑的調查研究。最終提出:那些專家提出的措施對犯罪率的影響微乎其微。而真正導致犯罪率驟降的根本原因是:墮胎的合法化。
? ? ? ?由于墮胎的合法化,這些潛在的罪犯根本就沒有出生。這本書啟示我們要細心觀察我們面對的生活瑣事和一些社會現(xiàn)象,通過深入的分析與思考,去揭示隱藏在事物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 ? ? ?其實想一想,我們絕大多數(shù)的人不都是這樣嗎?總是在事情發(fā)生后才感覺豁然開朗。而這種豁然開朗也只是自以為是的豁然開朗。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 ? ? ?我們永遠做不到先知先覺,卻總是在事情發(fā)生之后,做到自以為是的后知后覺!
? ? ? ?這些都源自于我們狹隘的世界觀和粗淺的認知。而我們的認知是可以通過讀書、思考及與思想深刻的人的相處交流來升級的。
? ? ? ?英國大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就曾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 ? ? ?為了促使自己不斷地成長,我們有必要優(yōu)化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將自己置身于優(yōu)質書籍和擁有深層次思想的朋友之中。培養(yǎng)一系列良好的習慣。這樣我們才會不斷的汲取營養(yǎng),完成自下而上的成長!
? ? ? ?愿我們每天都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