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小時定律一直備受推崇,它給我們的潛臺詞就是,做任何事,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反復練習積累,就可以取得成功。這是誰率先提出的呢?它是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他告訴人們:“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非凡的努力。只要經過了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闭媸沁@樣嗎?有沒有科學研究論證其合理性?
“真相是,從來不存在1萬小時定律,它僅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而已。
心理學史上從來不存在一個所謂的1萬小時定律?!?/p>
不是所有的技能領域都需要1萬小時才可以達成,優秀專業演員的專業技能習得往往是3500小時;記憶類專家技能的習得也并不需要1萬小時,而是數百小時。
練習的成果并不與時間呈正相關,它還取決于練習方法。我們身邊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實沒有成就的人。
那么我們這些沒有成就的人,該怎么去習得特定技能,怎樣才能從平凡走向卓越?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一書告訴我們:無論你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無論你是否有天賦,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你的夢想都可以實現。
此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力克森和美國科學作家羅伯特?普爾共同完成。由機械工業出版社于2016年11月出版,譯者王正林。
作者通過30多年研究了在醫學、音樂、體育、商業、教育等各行各業表現優異的人,探索了這些杰出人物的心理狀態,發現他們的確有著卓越的天分,而這些天分,是一種我們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才能,通過適當的通用的方法,我們一樣可以充分利用,并成為大師級人物。
這種通用的方法就是,不論在什么行業或領域,提高表現與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艾利克森命名為刻意練習,這是最強大也是唯一正確的練習方法。
這一普遍原則即刻意練習是什么?
顧名思義,刻意練習就是有意識得特意練習,肯定是帶著一定目的性的練習。比如彈鋼琴,第一次練習一個曲目時,時間鎖定一小時,要求自己達到初識曲譜,了解旋律的程度;第二次、第三次就要識記曲譜,熟悉旋律;第四次、第五次要……等等。每次都有特定目的性,并且可以逐步實施達到。
你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平實我們不都是這么做的嗎?真是如此嗎?我們是不是在做“天真的練習”?
所謂“天真的練習”,即只是反復的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種反復,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 的練習,這種練習是一旦某個人的表現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動化,那么,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么進步。原因在于,如果沒有刻意地去提高,這些自動化的能力會緩慢地退化。
比如教師上課,同樣一節課備了無數次課,也上了無數節,每次都會潛意識里以同樣的方式上同樣的內容,甚至不看教案不備課都能信手拈來,這是熟練而已,效果有可能都是一樣的,或者好或者差。如果教師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思考,該怎么做會繼續提升課堂效果,上一堂有特色不落俗套的課,是不是就不一樣?如果有意識去提高有目的去練習就會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文中告訴我們,刻意練習作為有目的的練習 ,它要求你走出舒適區,以專注的方式制定明確的目標,為達到目標制定一個計劃,并且有監測進步的方法,還要想辦法保持動機。
它適合任何類型的練習,如果不能帶著目的,專注有效,走出舒適區,你將永遠無法進步,只會停留在"天真的練習"層面。
作者以大學生史蒂夫為實驗對象進行記憶力的刻意練習,從最初史蒂夫和普通人一樣每次只能記住7個或者8個數字開始,到最后經過二百次練習能記住82個數字結束,他的記憶力迅速提高,是他自己不敢想象的,更不知道自己能做到這些。這就是刻意練習的神奇,挖掘了他的潛能,鍛煉了他超強的記憶。
但是僅僅有目的練習還不夠,刻意練習的目標不僅僅是發掘自己的潛能,而且要構筑它,以便從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變得可能做到。所以還要改進幾乎各種類型的心理表現,構建心理結構,把短時記憶轉化成長時記憶。這就是作者所說創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不論你在練習什么,都可以使用這些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一個簡單的例子是視覺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麗莎,很多人馬上便會在腦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畫的形象;那個形象就是蒙娜麗莎在他們腦海中的心理表征。
而將杰出人物和其它人物區分開來的重要因素是:他們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已經改變了大腦中的神經回路,以創建高度專業化的心理表征。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具有無限的適應能力,它就像肌肉一樣,越練越大。如果你足夠多地練習做某件事情,你的大腦會改變某些神經元的用途,以便幫助完成那件任務。你的大腦會去適應你要做的事情,哪怕很難。
被譽為"天才"的莫扎特,在4歲時,父親就教開始全職教他學習小提琴、大鍵琴以及更多其他樂器。到六七歲時候他受過的訓練,和那些經過專業培訓的孩子相比,不但強度更大,時間也更長。
實際上,如果莫扎特小時候并不是在如此濃厚的音樂氛圍中長大,或者說,如果他沒有足夠多的接觸音樂,肯定不可能培養出那種能力。
是天分和適當的培訓,發展了他十分神奇的才華,成就了他的天才之路。
沒有一出生不練習就可以持續擁有特定技能的寵兒。傷仲永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最初的天賦異稟讓他優于常人,但后來泯然眾人矣,為什么?不再學習,不再有意識去練習,僅有的能力慢慢消減,直至消失殆盡,天才一樣淪落為庸才。
盡可能地去進行刻意練習,這是在任何一項事業的追求中變得更加杰出的基本路線路。
實踐中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辨別杰出人物;
然后推測是什么使他們變得如此杰出,那些差別就可以解釋他的杰出成就;
接著再提出訓練方法,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們那樣表現卓越;
不論什么時候,只要有可能,最佳的方法就是要找到優秀的導師。
優秀的導師可以為你提供寶貴的反饋,有效的反饋不僅是指出你做某件事情是對還是錯, 他還會借助于觀察來了解你正在運用的什么樣的心理表征,以此來提出更好的建議。
沒有導師怎么辦?為了提高,要像政治家、文學家富蘭克林學習寫作那樣,學會自己創造機會,設計練習方法。反復去做一件事情,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于在哪些方面取得進步,試著采用不同的方法來提高,直到你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不要陷在天才論、單調的重復學習中,工作中、生活中都可以運用刻意練習原則,邊干邊學邊思考,王牌訓練計劃,保持高度的專注和投入,保持動機和興趣,從你想變得有所不同開始。
想提高你的演奏技能嗎?刻意練習。寫作水平?刻意練習。閱讀能力?刻意練習。至于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那將取決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