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鴆之前說,2016年是恐怖片大年,涌現出很多值得一看的恐怖片。
而這部最初在圣丹斯電影節驚艷亮相便好評不斷的電影,則是一部名氣稍弱但細思恐極的宗教恐怖片——
《女巫》
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
豆瓣評分6.8,評價兩極分化。
喜歡的人超喜歡,不喜歡的人超不喜歡。
先來看看《女巫》的附標題——
A new-England folktale.
新英格蘭民間傳說。
16世紀30年代的新英格蘭(位于美國東北部),虔誠的清教徒威廉一家由于無法認同教會的做法(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圣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教會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遭到種植園的驅逐,被迫來到一片荒蕪之地開始新生活。
威廉一家七口,住在森林邊緣原本是要自給自足的。
什么你耕田來我織布啊,我挑水來你澆園啊。
但他們沒有。
唯一成年的男人威廉作為一家之主,卻不會種地,也不會打獵。
只會沒日沒夜的劈柴。
還沒有面朝大海呢,你就想喂馬,劈柴,周游世界了?
這個夢做得好。
精神世界是富足了,身體可就要挨餓了。
阿鴆常說,極端人性往往都是由極端環境造就。
這不,威廉一家生活艱辛,僅憑信仰萬萬養活不了全家。
極端環境已經出現,造就極端人性的導火索該出現了。
這導火索便是小兒子薩姆的失蹤。
大女兒托馬辛照看薩姆時不慎將他搞丟,音訊全無。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紛至沓來的怪事是如何使(看起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分崩離析的。
小兒子薩姆失蹤后,母親瀕臨精神崩潰,整天不是哭泣就是祈禱,只能靠折磨托馬辛來維護自己的權威。
甚至連家里的銀杯丟了也懷疑是托馬辛偷的。
(還不知道吧,其實是你丈夫偷的)
二兒子凱勒布正處在青春期,雖無惡念,但也會情不自禁偷瞄姐姐已經發育的胸部。
人真是矛盾的動物。
瞄完之后,再心懷愧疚。
但下次見了,還是忍不住要瞄。
除了丟失的薩姆,家里最小的孩子是雙胞胎喬納斯和莫西。
其實就是倆熊孩子,看出來母親不喜歡托馬辛,就粗聲大氣地跟姐姐說話。
被托馬辛嚇唬了一頓,老實多了。
典型的欺軟怕硬。
除此之外,家里的黑羊菲利普也開始瘋癲,像人一般直立。
擠羊奶,擠出來了血。
這一切難道與森林女巫有關?
其實托馬辛是這家人中最正常的一個了。
她心地善良,任勞任怨,但只不過因為嚇唬了雙胞胎,在弟弟凱勒布被施巫術之后,托馬辛就被指為女巫。
女巫真的是她嗎?
《女巫》的靈感來源是歷史上著名的“塞勒姆女巫審判案”。
在1692年,美國馬薩諸塞州塞勒姆鎮一個牧師的女兒突然得了一種怪病,隨后與她平素形影不離的7個女孩相繼出現了同樣的癥狀。從現代醫學角度講,這是“跳舞病”的一種表現。這類癥狀的病因是一種寄生于黑麥的真菌“麥角菌”。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讓孩子們得了怪病的真正原因,是村里的黑人女奴蒂圖巴和另一個女乞丐,還有一個孤僻的從來不去教堂的老婦人。人們對這3名女人嚴刑逼供,“女巫”和“巫師”的數量也一步步增加,先后有20多人死于這起冤案中,另有200多人被逮捕或監禁。1992年,馬薩諸塞州議會通過決議,宣布為所有受害者恢復名譽?!俣劝倏?/p>
看見沒,其實獵巫行動獵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弱者。
在16世紀的新英格蘭,女性受男權社會的壓抑,普遍沒什么地位。
而當人壓抑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尋找發泄口。
說人話,就是找存在感。
在《女巫》里,母親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對善良的托馬辛頤指氣使。
還給丈夫出主意說,可以把托馬辛嫁人換錢。
這說明,迫害女性的其實還是女性本身。
說到這兒,女巫是誰還重要嗎?
正如《女巫》的角色海報所說——
Evil takes many forms.
惡魔以任何形式存在。
也如片名。
女巫的英文是“witch”,而《女巫》的片名是“vvitch”。
代表著什么?
眼見不一定為實。
心魔才是最可怕的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