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了莫言的《蛙》,陀螺導演的這部電影也是魔幻現實主義。這種題材是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繪畫流派,到60年代誕生馬爾克斯的文學作品《百年孤獨》,在當代魔幻現實主義被運用到電影的創作。《潘神的迷宮》用牧羊神指引公主回歸地下國度的魔幻故事,準確表現了現實中法西斯的暴虐失道、西班牙的正義得道,突出了魔幻現實主義“真實”的特點。
魔幻部分里奧菲利亞歷經第三項任務時,拒絕用弟弟的鮮血打開月圓之夜的通道,而意外的通過了任務。正如國王所言“你能夠舍己為人,這是至關重要的考驗?!睆哪Щ玫慕嵌壤斫?,這必然是可取的人性。
現實的部分講述了西班牙人和法西斯的對抗,其精神內核依然是“舍己為人”,革命的成功決不能依靠別人的鮮血。我想要具體理解魔幻里的種種隱喻,必須要了解西班牙歷史。我不喜歡歷史,但我相信《潘神的迷宮》一定是有隱喻的,明白隱喻的內容才能真正體會到電影的精彩之處。
奧菲利亞的選擇是每一個正義之士的選擇,在面臨榮華富貴的誘惑時,誰能禁得起呢?尤其是奧菲利亞在此之前,已經接手了潘神給的另外兩個任務。這就意味著她已經為回歸地下王國付出了很大的犧牲,在這種時候放棄往往更加不容易。因此,奧菲利亞放棄刺殺弟弟而通過考核的選擇,是電影的立場和價值取向。反應到現實中就是西班牙的戰士不愿意屈服于法西斯,他們相信只要奮力抵抗,正義最終總會歸來的。
大人們總是不相信童話,在奧菲利亞講童話,在告訴媽媽她見到神仙的時刻,在繼父找到媽媽床底下的樹根精時,大人們總是不屑一顧。這一點讓我想起了《小王子》中主人公小時候畫的一幅畫,明明是蟒蛇吞噬大象,但大人們說是帽子。往往孩子的世界是很孤獨的,比如在電影中的奧菲利亞,她的孤獨就在于爸爸的死去,媽媽又嫁了人。沒有人寵愛她,更沒有人陪她玩。這些都不重要,更要命的是,每天她都要看著繼父殘害生命,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那真的是巨大的痛苦。
于是,在奧菲利亞的世界里出現了潘神,出現了潘神的迷宮,她開始信奉自己是地下國度的公主,但一切都是虛幻的。在電影的片尾,繼續在迷宮中找到奧菲利亞,當時的奧菲利亞正在和潘神交談,但是以繼父的視角給到奧菲利亞鏡頭時,潘神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潘神是奧菲利亞幻想的一個人物。
最后的最后,奧菲利亞死去了。在那樣一個戰亂的時代,導演陀螺給了小女孩這樣一個結局或許是最人性的。媽媽不在了,她的潘神也將在最后一個月圓之夜消失,假若她活下來,還有什么是值得留戀的呢?沒有,什么都不值得奧菲利亞再開心,因此離開時最好的選擇。相反,在死去的時候,奧菲利亞在自己的幻想中到達了地下國度。通過了潘神的考核,這對于奧菲利亞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我個人非常推薦這部電影,特效的制作很精致,幾乎看不出破綻,在故事的設計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適合全年齡段的同學,但唯一不好的就是,要完完全全的看懂這部電影,可能要補習一下西班牙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