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死了,倒在血潑中,用最后的力氣輕喚了一聲媽媽。
劉鑫活著,掩埋在輿論的口水中,用最后的力氣掙扎著逃避。
而我們呢?
同處一個年齡層的我們,在面對江歌案想到了什么,反思了什么?
當我看完所有關于這個案件的視頻和文章后,剛開始是跟著江媽媽流淚,憤怒劉鑫的所作所為,然后是無盡的反思。
談談“中國好閨蜜”的所作所為,從一開始害怕,為了自保沒有開門,我們認為這是人在面對危險時做的自然反應,無可厚非,我們可以理解你懦弱不能做勇者、好人;到事發后,逃避江媽媽,在兩三個月后重拾自己的“美好生活”,你忘記了這件事,在內心雁過無痕;最后江媽媽在網上逼你現身,你惡語相告,洗白自己,抹黑為自己擋刀的閨蜜的媽媽......視頻中問你這件事情給你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什么?你回答不能再和以前一樣開心了;問你多久看江媽媽一次?你說不知道,這個沒譜,隨口的話怎么會有承諾;問你是否愿意幫助江媽媽一起出庭,做請愿書?你猶豫了三秒,嗯了一聲,覺得不夠正式,又說了一句愿意。
關于江歌案,這是人命案,更是人性的話題。在這里,我不想過多去譴責咒罵劉鑫和她的父母,請永遠不要試圖叫醒裝睡的人,正如江歌媽媽說的那樣,你道歉,不是因為真的知道自己的問題,而是因為江歌影響了你家的生活。所以,我想在這里反思同齡的我們。
如果沒有牽涉一條人命,劉鑫在面對問題,選擇逃避責任,這是很多人也會選擇的方式。逃避,本身是件在普通不過的事情了。我考試沒有考好,是因為今年試卷太難的原因;我跟同事關系處理不好,同事都是利益動物,勢利小人,背后毒舌;我無法成功,那是因為我不是官二代,沒有思聰的爸爸......我們在面對失敗時,總會把主要原因歸結到客觀事物;我們在面對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時,總是會逃避,不愿意面對;我們在面對責任時,總會找托詞,認為我不是主要責任......
在平常生活中,面對不愿面對的事,其實我們往往選擇和劉鑫一樣的做法,在逃避屬于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只不過她逃避的是對好朋友生命逝去該有的責任,站在道德點和人性上不可原諒;而我們逃避的是自以為的小事,一次小考試,一場小社交,一段小奮斗,我們在逃避的庇護下不自知、麻木的活著,沒有人會因為這個責罵我道德問題,不會在網上噴我行為有失。
而劉鑫的出現,讓我被她逃避那可怕可鄙可恨的面目嚇到,原來選擇逃避、掩埋自己的過錯、忽視自身問題,是這么恐怖,這再也不是一件小事。面對未知的人生、已知的恐懼、無窮的挫折和困難,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帶來更多的麻煩,如果當初劉鑫勇于站出來面對江媽媽,如果劉爸劉媽正視這件事,如果沒有逃避,識大體懂道理的江媽媽不會做出下下策,輿論不會如此群情激昂。
生而為人,希望不要逃避屬于自己的責任。面對才能解決,正視問題才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