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本文基本囊括了安慰人需要的所有姿勢,請耐心閱讀,希望能對你有啟發,并請轉發給有需要的朋友。
一、有效安慰和無效安慰
前幾年,我有位叔叔患了中風,最初只恢復了意識,但身體機能基本喪失,只能臥床不起。
嬸嬸雖然堅強,撐起了這個家,但有時還是痛不欲生。
那段時間我經常在他們家做陪護,幫助叔叔康復。
來看望叔叔的親人很多,大多是鄉里鄉親,遇到困難不免要來幫扶一把,讓人覺得這世界仍然充滿愛,也給了我叔叔和嬸嬸很大的鼓勵支持。
但我發現,有些安慰會讓嬸嬸在接下來的一兩天恢復一些神采,而有些安慰則讓她哭的更傷心了。。。
大概列舉一下:
A:有效的安慰
1、這事來的太突然,怎么就突然病了呢;
2、這病現在其實很多,人的壓力大了,但是不要氣餒,我親戚也得過中風,但是積極治療,病人意志要堅定,家人多陪伴,康復起來也會很快的;
3、你們(嬸嬸、堂弟以及我)要多跟他說話,給他念點新聞,多了解一些康復病例給他聽,這樣可能會好一些;
4、知道這件事,我們也很難過。
B:無效的安慰
5、振作起來,至少救助及時,還活著,活著就有希望啊;
6、你說咱們也沒干過壞事,老天爺怎么要這么懲罰我們呢?
7、這都是命啊,事已至此,你哭也沒用啊,你得堅強起來撐住這個家啊;
8、那誰誰誰更慘,你這起碼還活著,要感恩,別想太多了。
這A和B兩組安慰里,最有效的是2和3,這會讓我嬸嬸他們覺得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自己要堅強,才能給予叔叔更好的治療和陪伴。
效果最不好的是6和7,他們說咱招誰惹誰了,老天爺為什么要懲罰我們,以及這都是命啊。這兩句話粉碎了我嬸嬸一家辛苦建立起的信念——那些無數個夜不能寐夙夜未眠所領悟和建立起的"堅強起來,我要撐住"的意志力,在聽到"命運""老天爺的懲罰"這些話的時候,瞬間分崩瓦解了。
畢竟,在這種脆弱的情況下,如果是戰勝自己,還覺得有一線希望,可他們偏偏把你的對手換成神,那種無力感瞬間就會擊垮人的最后一道防線。
而8這一句就進入了徹底的比慘中,安慰者也是出于好心,想讓我們看到事態好的一面,要感恩,但實際只會剝奪宣泄者的宣泄權力。
可惜的是,我們這種小鎮里,80%的親戚的開場白都是6571675678——反復的強調命運不可違,只有少數的人才會說1234。
而A組安慰和B組安慰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一個是同理心,一個是同情心。
不過即使在城市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安慰的時候也會經常陷入同情心泛濫的黑洞里。
二、泛濫的同情心不一定是好事
我知道,我們都是好人,都有一顆玻璃心,但面對安慰的場景時,過多的同情心會取得相反的效果,而同理心,會讓對方更好的釋放壓力和痛苦。
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什么區別呢?為方便理解,我做了一個圖表:
所以當你面對別人的訴苦,不知如何說起的時候,你只說一句"我不知道說什么好,但我真的很高興,你愿意跟我說這件事。"
勝過千言萬語。
知乎上有個答案里說的好:感性得理解對方痛苦,理性的找到解決辦法,樂觀得指出幸福未來。
那為什么同理心會比同情心效果好呢?
同理心的abcd4個特性該如何運用呢?
怎么才能看出對方的情緒并嘗試交流呢?
我們要先了解悲傷的演變過程,才能對應不同的過程,做出不同的應對策略。
三、悲傷的五個階段
1、庫伯勒-羅絲模型
庫伯勒-羅絲模型(Kübler-Ross model)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5個獨立階段。
這一模型是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在她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的,后來廣泛流傳,被稱作"悲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
作者指出,悲傷的演化經歷了5個階段。如果我們在其中的某個階段被困住,悲傷的過程就不完整,也就難以治愈。
為了恢復和治愈,我們都必須經歷這悲傷的五個階段。每個人經歷的階段是不同步的。順序也可能是不同的。你無法強迫一個人去度過某一個階段,人們只能按照他們自己的腳步來,而且有時候你甚至會進一步退兩步,但這都是過程的組成部分,而且因人而異。
但有一個共同點是值得肯定的——只有經歷完這五個階段后,人們才會痊愈。
2、悲傷的五個階段
2.1.否認(失落) Denial
第一個階段是不能接受現實的懵逼狀態——誰迎面挨了一巴掌都會進入"我是誰,我在哪,我從哪里來"的懵逼狀態。
我們會感覺這不是真的,或者假裝悲劇并沒有發生,有些人甚至通過重演一些和愛人的儀式來強迫自己相信生活并沒有變化。忠犬八公在主人死之后的九年里依然在車站等待,就是處于這個階段——當然,狗的愚笨恰恰是這件事最感人的地方,只做不說。人比較聰明,會說"我來到,你的城市,走過你來時的路",是不是嘴炮誰也不知道。
2.2.憤怒 Anger
這一階段的情緒反應是憤怒,并且會尋找代罪羔羊,典型的表現方式是罵街,罵社會、罵政府、罵老天。在這個階段的人,應該找到合理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憤怒,但恰恰人是最靠不住的生物,所以會很容易演化成暴力事件,比如去幼兒園砍學生這種報復社會的發指行為。
2.3.祈求(討價還價)Bargaining
憤怒之后,人們發現憤怒也沒有用,但還是想改變現狀,人們開始向自己或者上天祈求(討價還價),我們企圖通過一些代價,來讓事情回到悲劇發生前。
于是信佛的人開始燒香"等我的病好了,就給您蓋一座廟"。或者跟大夫說,如果我每天加強鍛煉,是不是還有希望?
人們開始拼命尋找哪怕一線希望,渴望老天爺網開一面,或者掐自己一把,希望這只是個夢。
騙子就是在這個階段入手的,比如魏則西就是死于這個階段。
2.4.沮喪 ?Depression
老天爺也不給面子以后,覺得自己真的沒救了。在這個階段,他們會自責,愧疚,并對自己說:「如果當時我這么做、或是如果我那么說就好了」,以為只要當時的做法不同,就可以扭轉命運。
這是最容易使人淪陷的階段,也是最容易傷害自己的階段,無盡的自責可能使人一輩子都走不出陰影。
最終有的人會明白——我們無法同命運討價還價,然后開始逐步妥協,進入下一個階段。
2.5.接受 ?Acceptance
妥協和接受之間是有區別的。你必須接受這個挫折,而不是去默默地忍耐它。
你開始意識到有些事情不是你所能控制的,傷心和痛苦只會徒增煩惱,你開始把目光轉到好的一面上去,開始拿得起放得下,開始過往不戀,開始破繭重生。
同時目標轉到自我成長上去,以此結束這一段悲傷,你也就成了一個更堅強的人。
即使特別小的挫折,比如走路踢到了石頭,疼的不得了,也會經歷著五個階段:
a、先否認(我去,竟然犯這種錯誤)
b、再憤怒(他媽的誰在這放的石頭啊,現在的人有木有素質啊!)
c、祈求(要是剛才走另一條路就好了)
d、沮喪(我連這么明顯的石頭都躲不過去,我真傻逼,我不想活了)
e、接受(好了好了,下次注意點)
當然,這是沒流血沒掉皮的情況,如果斷了一條腿,這個流程里的每一步會視個人的承受能力而拉長。
如果承受能力弱,接受不了自己少了一條腿的現實,那可能會沉陷于1-4的循環里,始終走不到第五步,也就痊愈不了。
所以,當我們安慰人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什么呢?
三、與對方保持一致的節奏
就像同理心里所說的C特點"看出對方情緒,嘗試交流",主要目的就是看出對方處于悲傷的哪個階段。
總體原則,就是跟著對方的節奏走。
我們舉一個丟手機的例子,你的朋友手機丟了,正在向你抱怨——
第一步,否認。"what the fuck~怎么可能?"你再找找,你平時這么細心,不可能出問題的啦,肯定是忘在哪個地方了,
第二步,憤怒。發現實在找不到了,可以跟著罵街,他憤怒你就比他還憤怒,"靠,現在這社會真是的,撿到東西都沒人還的嗎?"
讓他產生一種"我丟了手機他好像更傷心"的錯覺。
其實這兩步你并沒有提供什么思路和建議,完全是陪著他過癮。
但神奇的是,你的反應與對方的同步,使他能更好的走到下面幾個階段,
很多不會安慰人的人,會無視這個變化過程,而是直接跳到第五步-接受,跟對方講大道理,或者指責對方,逼迫他接受現實,
你想想怎么可能,如果別人被帶了綠帽子,你直接說一句"當然是原諒他啦",你看會不會被揍死!
雖然心是好的,但是節拍跟對方不一樣,就容易產生反感。
比較穩妥的做法,是陪他度過前兩個階段,等到了第三階段-祈求,再提供相關的意見,這個階段,即使我們知道希望不大,也會祈求老天爺賜予奇跡——萬一你在路上碰到了王思聰他問你為什么傷心你說手機丟了他很有可能再給你買幾臺還會帶你去找王健林認個干爸爸也說不定啊!
這是心生希望的第一步,也是神說的,要有光!
而所有你認為有幫助的建議,都應該在這個階段提出來,因為這恰恰是他最需要建議的階段,你想,很多人在這個階段連燒香拜佛,相信偏方相信百度的心都有,但凡你提出一個可操作性強、又合情合理的建議,他都不會無視的。
最后,當所有辦法都沒用的時候,人就會進入第四個階段-沮喪,這個階段沒什么好辦法,多陪伴和多傾聽可能會較好的緩解他的失望,
讓他做點別的事情,比如再去街上轉轉,碰不到王思聰能碰到個妹子也未嘗不是個好事。
等對方的情緒過去的時候,不再絕望了,進入了第五個階段-接受,
注意了!!!!
這不是演習!!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請盡可能甩出平時積攢的雞湯和真理,他這個時候是最想喝雞湯也是胃口最好的時候。
什么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什么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什么退一步海闊天高,什么當然是選擇原諒他啦都拿出來狠狠的甩在他的臉上,注意你說這些話的時候,一定要仰臉45度角,能略帶些許淚光是再好不過的。
好了,現在知道該如何安慰別人了嗎?
說回嬸嬸的例子,很多親戚說的話都對,但我嬸嬸明顯處于第一個不可接受階段,非要說"事已至此,你要接受現實,要堅強起來"這種話,當然會讓她哭的更難受了。
當然,隨著叔叔的康復和好轉,嬸嬸一家迅速度過了三四階段,現在已經在第五階段,雖然后遺癥很多,但還是欣慰地說"活著就有希望啊!"
你看,我之前所列舉地安慰行為,可能都沒有問題,
有問題的是,用錯了時機,如果一個人向你傾訴,你首先要做的是傾聽,
進而判斷他的悲傷進化到了否認-憤怒-祈求-絕望-接受哪個階段,跟著他的節奏走,
然后用對應的招數來減輕他的痛苦
1.否認——怎么可能!
2.憤怒——我靠!怎么會這樣!
3.討價還價——要不然扶我起來試試?
4.絕望——陪伴、聆聽
5.接受——雞湯轟炸
對方在什么階段,你就在什么階段陪他。
如果你還是不知道該怎么做,記住一句話,
我不知道說什么好,但我真的很欣慰,你愿意跟我說這件事。
以及,不要比慘。
最后奉上一個短視頻《同理心的力量》
最后,為了讓你們相信我沒有騙人,我還親身做了個實驗:
當然,想我這種經常挨懟的人由于抗打擊能力比較強/臉皮比較厚,不一會就走到了接受現實且繼續加班的第五階段,此時趙博士也給了我恰當的回復:
幸虧他晚了半小時回復,否則看我不飛到德國去揍他。
就醬!
------------------------------------
所以雖然中國語言博大精深,但到了安慰人的時候總是說"節哀順變"之類的話,
而英語的直白在這個時候則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有效,
因為他們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會說一句,"I’m sorry to hear that!"或者"you will be all right. there there"
然后抱一下。
時值我愛人的奶奶去世,她的表現比我想象中堅強。
There,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