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5日
8月8日下午15:40我乘火車從石家莊站出發22:50到達濟南站,凌晨00:50在濟南中轉上車于次日上午8:30抵達終點威海火車站。
威海這座城市對我來說并不陌生(來過兩次),它三面環海,一面陸地與煙臺市比鄰。隔海相望是朝鮮半島,它是我國離韓國最近的城市。
這里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有在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的北洋水師所在地的劉公島;有著名的西霞口野生動物園;有東方“好望角”之稱的成山頭風景區;市里有風景如畫,高山聳立能一覽眾山小的環翠樓公園(看到全市美景);有沙灘細軟金黃的優質國際海水浴場;有中央電視臺少兒影視城;有進口韓國商品集散地的韓國商城等等。
同時威海市容還特別干凈整潔,九十年代初(1990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衛生城市。交通秩序井然,氣候宜人,特別適合人居住。整個城市依山傍水,隨處可見美不勝收的海邊風景,真是讓來過的人流連忘返。我說這些不是道聽途說,而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
早在十三年前(2004年)暑假,我領著媽媽兒子還有保姆(媽媽69歲但走路已步履蹣跚)來這里住了20多天。當時我40歲兒子九歲,娘倆均朝氣蓬勃精力充沛。無論是遠景區還是近景點;無論是爬山還是涉水,通通玩一遍,真可謂能去的地方都去了。
如今的我看著山不想爬,見到水不愛下,只有走走平地還湊合。估計再過十年二十年連平地我都不想走了。只能坐在家里搖椅上慢慢地聊了。所以我才提出“旅游不要等,說走咱就走;別等沒有了沖動和感動,走不動時才想走。”
像我的媽媽雖然60來歲就開始有病(比較早),但媽媽中青年時期是經常出差再加自費旅游的,也是走遍大半個中國的人。在這一點上,媽媽比同齡婦女都幸運和有遠見。
第二次來威海是2006年,我領著爸爸兒子,還有我的同事領著他兒子,我們五個人一起來的,小住一段時間。期間我們家三口人又去青島玩兩天,當時老姨老姨夫住在青島,我們也順便探探親。
那時的我既能徒步爬山,還能下海游泳,還感覺不到累,好像打了雞血一樣總有使不完的勁。陪老人逛得高興,領孩子玩得開心,我也從中得到了快樂。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有了他自己的生活內容與夢想追求,不能陪伴我左右;母親永遠地離開我們了,父親也偏癱寸步難行。值得欣慰的是:子欲領(出門)時親都在,我沒有遺憾!
因為我們姐妹分別陪著父母旅行多次,直到他們老的哪也去不了。同時我也盡力陪伴成長中的孩子四處旅行,直到他可以背起行囊用背影告訴我“不必追”才下來。
我們不要等到孩子已經長大不能和我們一起出發;老人已經病了或足夠老了不能出發,才對他們說——“世界那么大,我們一起去看看”。不合時宜的邀請不如不邀請。
看到一篇育兒文章說:對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是“尊重和陪伴”。其實對老人何嘗不是如此,但往往更難做到。或者說,以“工作忙”為借口不想去做,還心安理得。
和閨蜜逛街,買買買;和朋友聚餐,吃吃吃。因為那是我們愿意的,再忙也能“忙里偷閑”地去應酬。而陪伴孩子(還可以做),尤其陪伴老人,“工作忙”就是我們不做的最好的擋箭牌。
說這話可能打擊一片沒時間的真孝子,那就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我想表達的意思是:親情和友情一樣都需要時間成本來維護。
無論什么關系不精心打理都會出現各種問題的,即使是有血緣的最親密的母子關系都不例外。經常看到:有的人母子關系是100分(親密優質),有的人就是80分(只親密),有的人就是60分(正常相處),有的人不及格40分(關系緊張),還有更低的(親情破裂)。為什么?我不分析,大家也能明白。
這次旅行最后一站我選擇威海是有原因的。本來今年暑期我們姐仨打算一起來威海度假(妹妹家十幾年前在這里買了房子),姐姐不慎摔跤手腕骨裂,打上石膏不便于出行。妹妹妹夫同時也邀請了幾乎沒怎么出過門的大姑姐們一起去威海。
我想:雖然房子大能住開,但平時不接觸的親戚住在一起,還是不方便,我就不跟著她們去了。我電話邀請我的一位老同學一起作伴出行,不巧她前一天剛從寧夏出差回來。于是我才決定一個人出門,先去天津看兒子,然后走小眾旅游線路做一次“一個人旅行”的嘗試。最后去威海和妹妹她們匯合,然后返家。
可是妹夫突然有事,他們前一天走了,把鑰匙放到指定地方,讓我自己去取。家里米面油菜都有,我自己可以做飯吃。姐姐來電話說,反正你已經適應了一個人出行,又是住家里,比住旅店還方便呢。
是呀!我非常喜歡住在這里,每次都有沒住夠的感覺。它是離市區很近的海邊城中村,地理位置極佳。坐在客廳里的飯桌前抬頭一望,飄窗外就是湛藍的大海,可謂碧海連天,海中還有座翠綠的小島,遠處依稀可見打魚的小船。這要是詩人一定會做詩一首來描寫眼前的美景,表達浪漫的心情。
可是我的短板就是不會景物描寫,只能借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海子的詩表達一下我的心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在這里待了7天,只有兩天出門逛逛,一天乘船去了劉公島,另一天逛了韓國商品城。其余五天,到達那天和臨走那天不算,在家待了三天。
抬頭望著遠處的大海,吹著涼爽的海風,看書(或看手機)寫字整理文章。這份內心的沉靜與歡愉太難得了。因為對我這里就是無人的世外桃源,盡情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會有任何打擾。
突然想起我看完的書《瓦爾登湖》的作者索羅,他在瓦爾登湖邊住了兩年,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需要安靜的環境,來完成構思已久,悼念其亡兄約翰的作品。當然他住在湖邊無人區,生活完全靠自給自足,條件和我們今天不能同日而語。所以他才寫下流芳百世的作品《瓦爾登湖》。
經常看到有付費群教人如何寫文章,如何“成名,成功”等。說句不自量力的話,我認為:寫好文章可不是教出來的,成功更不能教出來。因為教的曲唱不得。只有在生活中親身經歷,觀察,感知,產生深刻的頓悟,并且有一種強烈要表達的愿望,寫出的文字才深邃耐看,才會打動人心,才會引發共鳴。
沒有這些前提和條件,光學寫作技巧那是紙上談兵,是花拳繡腿,是無病呻吟。還不如寫實實在在的大白話看著舒服,讀著得勁,感覺親切不裝腔作勢。
今天晚上我就要離開威海了,白天在家我把所有床單被罩全都洗了,晾干疊好,把屋子也從里到外收拾一遍,該閉的閉,該關的關。沒吃完的米菜油肉送給樓下的鄰居了(妹妹讓我扔了,我沒舍得)。拍下照片傳給妹妹,問還有什么指導意見沒?一切全都搞定17:30我從家出發了,倒了兩趟公交車19:30來到火車站,20:50我乘火車離開了威海。
七天的威海生活可謂是人間天堂,過得是宛如神仙一樣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