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文科出身而后從事教育的人,每當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時,耳邊總是響起一個聲音——讀書太少。當我面對書柜時,或是伏案備課時,或者只是夜深人靜回顧生命時,我都深有此感。生命中本該用于閱讀的那些黃金歲月被永遠耽擱了。
問題是,我還眼睜睜看著,我的切身之痛在我的學生身上一年一年地復制和粘貼著。
有一次上課,我把一些資料忘在了辦公桌上,我讓一名男生幫我去取,并告訴他辦公室在閱覽室隔壁,不料那男生張嘴就問:“閱覽室在哪兒?”不止是這個男生,很多學生高中畢業了,也不知道學校的閱覽室在什么地方!
剛到這所學校時,我課余喜歡去閱覽室呆會兒。我發現,與我過去所在的學校相比,這兒的閱覽室里人少,報刊也少。這里只有一些黨報和關于各科教學的期刊,上面還落了一層灰塵。失望之余,我還直覺到一種淡淡的隱憂。
讀書真的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沒有用處嗎?
可是,論述讀書重要性的文字太多太多了,以至于我固執地不想重復那些話。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也一樣。人生的許多美好體驗要通過閱讀才能獲取,歷史的許多智慧高地要靠閱讀才能到達。而這個民族之所以進步緩慢,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少真正的閱讀。
我也知道,對于學校里那些急于功利的人來講,這種大道理真是無關痛癢。好吧,閱讀對提高學生智力(其直接表現為那些考試分數)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可是作了大量闡述的,他說:“如果我們想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那么就應當讓他們所閱讀的東西,比要求他們記住的東西多兩倍。”“如果少年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都讀不好。”
可是,即便如此,情況為什么還是那樣呢?
首先,不排除一些個人的原因。某些校長會憑自身的仕途經驗認為,讀書多了容易變成百無一用的書呆子,不讀也罷。當然,學校不重視課外閱讀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高時耗、低收益”,在急功近利的時代氛圍中,在上一節課后恨不得馬上變成分數的教育理念下,費時費力去抓并不能即刻見效的課外閱讀會讓學校有種“不務正業、不負責任”的滑稽感甚或犯罪感。
同樣的擔憂也會出現在學生那里。在原先那所學校時,高一、高二的晚自習我都會讓學生讀書。文學、歷史、傳記,領域不限,每周交一份讀書札記。可是堅持不了多久就擱淺了,很多學生尤其是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會把我留給他們閱讀的時間當成了各科作業的“公攤”對象。
夾在學校和家庭、領導和學生之間的老師們也是難有作為。由于從學生那里榨取分數已經成了一切工作的核心,長年的機械性操練也使得老師們早早沒有了閱讀的自覺,原來的很多責任和理想都已經被深度而牢固地體制化了。
然而,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我認為,“應試的教育態度”其實并無大錯,錯的是“考試的方式”:一張文科試卷不需要大量閱讀而只用鉆研幾本教材就能考好,而一張語文試卷甚至連教材都沒必要去看,只要做大量試題就能抓住它的命脈。
——這是什么人文教育啊!
既然全國各地的語文教學都被那張高考試卷牽著鼻子走,那么那張試卷為何就不能將我們的教學導入一個積極、健康的軌道呢?它為何總是那般謹小慎微而又避重就輕呢?它為何總是那樣煞有介事其實總在言不及義呢?它為何擺出一副唬人的權威架子其實只是在顧左右而言他呢?
為什么呢?
我寧愿相信這只是一種測評觀念的落伍,而絕非一種策略故意。
針對這一問題,我卻有個不太樂觀的顧慮——不讓閱讀的原因是不是不去閱讀的后果,不會閱讀的后果是不是不許閱讀的原因呢?
什么后果?
最直接的就是它制造出了呆滯而粗糙的靈魂。沒有被文字浸潤過的心靈就像沒有開凍的一潭死水,春風也吹不起一絲漣漪;又像板結干燥的土地,一陣小風就會黃土飛揚甚至沙塵暴。它在技術上的表現就是受教育者詞匯的匱乏。在很少閱讀的學生那里,有限的概念無法推動邏輯的長驅直入,思維難以真正展開,各種偽命題和假相就會乘虛而入,思想的貧乏就在所難免。一個不知道“平庸的惡”的人,不會反思他在體制中的角色和作用,也看不到他加在別人身上的痛苦;一個沒有思考過“民族主義”的人,就不太容易學會理性地愛國;而一個認真領悟了“自由主義”的人,卻會更理性地愛自己。《一九八四》中便提到了統治者何以要大量削減新人的詞匯,對此,學者劉瑜就指出:“思想的鉗制造就語言的饑荒,但語言的饑荒也惡化思想的貧困。一個政權的專制程度,總是和它的詞語豐富程度成反比。”
再者,從喜愛閱讀,到熟練地邊讀邊思,到有選擇地閱讀,再到讀以致用,再到批判性地閱讀,真正的閱讀其實是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復雜的系統工作,然而,我們絕大多數學生,從一開始就缺少正規而嚴格的閱讀訓練,他們在上學時不知道自己應該讀什么書,結果終其一生都是閱讀的門外漢。而大門的另一邊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提到的“書籍的世界”,他說:“所謂‘生活在書籍的世界里’,這跟認真地、用功地學好功課并不是一回事兒。一個人很可能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學畢業,但是卻完全不懂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沒有體驗過閱讀和思考這種人類的巨大喜悅。”是啊,一個“優秀“的畢業生走出校門踏入社會,他可能找到了一個好的工作崗位,也獲得了不錯的社會地位,但誰敢保證,文明的進步在他身上的體現不會是零甚或負數呢?
好在一些良知未泯、理想尚存的人還在堅持。我身邊就有一些優秀的校長頂著上下內外的壓力,在他的學校里大力開展各種閱讀。有一次,我在網上發現了杭州外國語學校的老師們給學生擬定的一個課外閱讀的書單,從文學到歷史到哲學,古今中外,很見專業的功底,很見人文的關懷。那無疑就是端給學生們的一份精神奶酪啊。
然而,盯著我們的奶酪不放的,總在那里蠢蠢欲動的,是一只什么樣的老臭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