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現在產品形態的一些想法
我個人覺得朋友圈之所以火熱,而微博沒落,有一個原因就是小米一向奉行的參與感。朋友圈因為基于熟人社交,圈子里面的信息都是你認識的人發的,首先信息的主人跟你就有關系,你對他有興趣,自然對他的日常,對他的心情有興趣,這樣的一個朋友圈,會讓你很有參與感,而我們的產品,雖然基于二度人脈,理論上來說是介乎于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之間的,但實質上是弱關系社交,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實不是基于社交需求,而是出于真實的生活需求,這是一個工具類產品,不是純社交類,所以我們的圈子不是心情類吐槽類曬秀類信息居多,而是基于求助和互助的真實生活性需求,如果這個圈子是一個大池子,所有信息都在里面,那這樣的一個圈子,我個人覺得參與感不會高,也很難活躍起來。我反倒認為如果不能做成一個信息類型廣泛卻因為強關系的熟人社交而參與度很高的圈子,那要把圈子做得讓用戶參與感高活躍度高,那做興趣相關可能會是一條比較好的出路,比如,生活圈、工作圈、出行圈、婚戀圈,為什么朋友圈火了,微博沒落了,因為微博上太多公眾微博了,我關注的有可能60%都是公眾9微博,發些跟自己沒什么關系的東西,所以朋友圈這種強關系的產品一出來,讓用戶從關注信息本身轉移到關注人本身上面來了。那我們如果是這么開放的一個大圈子,所有類型的信息都往上放,那最終有可能因為信息太多沒有針對性,與我生活需求吻合度不高,篩選成本太高找到合適信息成本太高(我只說圈子),就有可能讓用戶覺得這個東西很雞肋。比如我一個有房有車的人,我根本不想看租房拼車的東西,你給我好一大堆我就煩了,我一個沒房沒車連女朋友都沒有的屌絲,你給我整天發推薦月嫂,這個鐘點工特好那里洗車服務特到位我也一樣煩,所以我會說覺得這么開放的一個產品形態,可能不好做,因為對用戶需求定位不夠精準。所以我覺得這種情況下,基于興趣做圈子,提供不同興趣點的圈子的入口讓用戶自行選擇進入,也就是我說的訂閱頻道,這樣有可能能更好地貼近戶的需求。我做家具電商之后還做過母嬰類電商,我發現母嬰類電商的客單價普遍比較高,產品的關聯銷售非常容易做起來,經常用戶買一個東西,會連帶買很多表面上根本不相關的東西,比如買個紙尿布還會買個防觸電插頭,還會買個桌子邊上貼的那種防撞海綿。所以我發現做母嬰電商做得好的,似乎都沒有把產品屬性看得這么重要,是衣服是玩具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年齡階段,也就是需求階段,比如滿月前的寶寶用的很多東西,這些可能更多是護理類或者輔助類的產品,而一歲到三歲更多是玩具類啟智類的產品,所以這其實做的是年齡段的生意,而不是針對特定產品屬性比如小孩兒衣服,小孩兒玩具來做生意,只要產品好價格好,做年齡階段的商家做得反而更好。那我們的我覺得也是這樣我們分發展階段來做興趣圈子,對于單身屌絲,他們可能更關注工作,因為沒有女朋友,生活需求上簡單又單調,精力更多在工作上,所以工作圈可能有更多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或者婚戀圈對他們也很有吸引力,而有房有車有家庭,這些人可能又更關注生活圈,他們關注哪里洗車更好,鐘點工更好,月嫂更好。這樣基于興趣或者說生活階段來分,可能會不會更好一點,這樣也許也可以解決我們晚上討論的沒有長期性的需求的情況。我朋友問我這東西微信朋友圈上面一樣可以做,干嘛要專門做一個APP,我說因為微信沒有這樣的氛圍,沒辦法形成這樣的氛圍讓大家去接受你這種信息,而我們是專門去做的,我們會倡導這種行為,營造這種氛圍,讓你的信息傳播得更廣更讓人容易接受,那既然跟微信是有這樣的差異性存在,我就覺得我們的圈子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活躍度,有活躍度才有這樣的氛圍,才有這樣的土壤,也才有我們獨特的產品基因。如果我們這樣分圈子,我們發布信息的時候,甚至都不需要選分類了,在哪個圈子發的信息,就是哪一種類型了,最多在里面分一個子類別,這樣的門檻低了很多,第一是首先這個圈子就是你關注的興趣點,你發的東西不會淹沒在一堆無關的信息上,看的人目光很聚焦,受關注度會很高,第二發的東西針對性強,最多在這個圈子里分一個子類~先這樣吧,太困了想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