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聽了樊老師的《父母的語言》這本書,收益頗多。作 者 是[美]達娜·薩斯德 (Dana Suskind)芝加哥大學婦科及兒科教授,小兒人工耳蝸項目負責人,芝加哥大學醫學院“3000萬詞匯倡議”機構的創始人和主任。她曾獲得芝加哥大學醫學院“杰出項目創新的領導者”獎項,也是白宮的“結束成績差距”倡議的發起人之一。本書是她30年的科學研究結晶,在美國學術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響。
本書表面看來是在講述孩子的大腦和智力的可塑性,但其核心是父母重要而強大的作用。3000萬詞匯的差距是關于語言在兒童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重要性的一個隱喻。意識到語言的巨大力量是一個空前的機會,它能幫助孩子們消除成績差距,發掘潛力,笑迎人生。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意識的改變,語言的改變,就能給你的寶貝一個美好的未來!聽一聽,共情關注,充分交流,輪流談話,關掉手機和電視。讓我們提升自己的語言素質,讓孩子真正別輸在起跑線上,加油,成為更好的父母。
樊老師在書中講了優化大腦的親子溝通方式——3T原則:
我們已經知道,一個語料豐富即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輪流談話(Take turns)。
1. 第一個T:共情關注
父母用語言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關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給予孩子回應。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樣有責任感,會把注意力放在被下達的任務上,他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只愿意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地參加了某項活動,那么他們就很難在這項活動中學到詞匯。
兒向語言是用來獲得幼兒關注的良好方式。兒向語言也叫嬰兒語,即像孩子一樣夸大語音的說話方式。比起成人語,兒向語言更加音調優美、韻律動人、措辭簡練。據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如果11~14個月大的嬰兒一直在接受兒向語言,在他們兩歲時能掌握的詞匯比接受成人語的嬰兒多兩倍。只有先吸引嬰兒的耳朵,才能讓他關注說話的內容。
共情關注是最細微的一項原則,它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么,等到時機成熟,再去和孩子談論。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么,父母就關注什么。即便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
大量的研究報告表明,如果新生兒被晾在一邊,任其哭鬧的話,他的大腦就將遭受負面的影響,導致學習能力變弱、情緒管理能力和自控力變差,無法信任他人。嚴重的還能引發成長過程中其他的健康隱患。
2. 第二個T: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話語,而是為了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匯,并學會他們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讓孩子接觸到廣泛的詞匯,長年累月后,孩子的語言水平會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以下四個方式能讓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詞匯輸入量。
(1) 描述日常活動,即一邊干活,一邊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
對于孩子來說,聽到一個詞語,就立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這樣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詞匯量,還能讓孩子明確知道詞匯發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系。
教孩子刷牙時,父母可以這樣說:“到刷牙時間啦,我們誰先來?”“找到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是綠色的。”
“現在我們要把牙膏擠到牙刷上。”
“來,一點點擠。干得真棒!”
“好,現在準備刷牙了,開始刷吧,從上到下。還要刷刷舌頭。”
(2) 不用代詞
稱謂對孩子的詞匯意識和認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如果有人對你說,“你能去那兒把那個帶回來嗎?”,即便是成人也會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講代詞,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孩子接觸更多的詞匯。孩子接觸到的語料越豐富,他聽懂詞匯、理解詞義的能力就越強,使用時也更加得心應手。
(3) 訓練“脫離語境的語言”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談論的都是當下發生的事情;年歲稍長后,他們就會用語言來描述當下沒看見或未曾體驗的事物,這樣的語言叫作“脫離語境的語言”,是一種非現實的交流。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它要求說話人具有高級的思維、信息處理能力和回應能力。這種高階能力的養成,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使用雙方都熟悉的詞語進行“脫離語境的語言”訓練。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過某事的經歷、孩子喜歡的玩具、以前認識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根據自身的詞匯水平來理解未知的概念。
如果他能很好地理解和回應“脫離語境的語言”,那么日后他在學校的成績就沒什么好擔心的了。
(4) “擴句”擴句就是指語言內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語境下的衍生物。這是以拓展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完整他們的表達,在他們現有的詞匯水平上進行更復雜、更深層次的對話。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說出有邏輯、結構復雜的句子,他首先必須經常聽到這樣的語言。
具體操作為,在給孩子的回復上增加詞量。孩子說出一個詞的時候,父母最好回復兩三個詞;如果孩子說三個詞,父母則以短句回答。孩子:“抱抱我,抱抱我!”你:“你想讓爸爸把你抱起來?”久而久之,這段父子對話就會進化為:
“爸爸,我好累,把我抱起來吧。”
3. 第三個T: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于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作用。
為了讓“你來我往”的親子互動成功展開,關鍵都在于父母必須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應。從嬰兒時期成長而來的孩子可能開始說一些讓父母不明白的詞語,可能因為是孩子自創的,也可能是由于發音不完整。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語音信息,認真回應,在孩子回答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來搜尋回應的詞語。這是“輪流談話”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不是所有的話語都利于談話的展開。父母應該多開展開放式問題,而非限定式問題。“這是什么?”“球的顏色是什么?”“牛怎么說?”等詢問定義、類別的疑問句,對談話的輪替以及孩子詞匯的積累沒有益處。同樣的,能用簡單的“是”“否”作答的疑問句也存在這個問題。孩子只需要在腦海中搜尋那個熟悉的詞語即可,不需要花額外力氣。
開放式問題則能夠完美地實現“輪流談話”的目的。家長只需拋出“怎么辦”和“為什么”,就足以讓孩子在思維的世界里天馬行空,獨立思考,最終逐漸地學會解決問題。
4. 數字時代的T:關掉它(Turn it off)
數字時代,屏幕正在搶占人們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然而電子產品不能替代父母給予的互動和回應。
帕特麗夏·庫爾博士的團隊將9個月大的美國嬰兒放在漢語普通話的環境中。其中一半嬰兒聽的是真人親口說出的中文,另一半嬰兒聽的則是錄音或視頻設備播放的中文。經過12次實驗后,聽到真人說話的嬰兒能辨別出漢語普通話的語音,另一半則毫無反應。類似的實驗還有讓孩子觀看視頻和真人演示動作,實驗結果同樣是只有觀看真人行為的孩子能輕易模仿該動作。
電子產品,包括電視、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游戲機,都不符合3T原則。它們不能關注孩子,也不能與孩子交流,更不能和孩子輪流談話。即使電視中有看似益智的互動環節設置,也是固定不變的。美國兒科協會也認為,不能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或使用科技產品,兩歲以后的孩子才能在監管下每天享受一兩個小時的屏幕時間。
對于孩子來說,與父母和看護人進行語言上的你來我往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要素。社會互動才有利于開發孩子的大腦。
5. 3T原則的實踐
在了解了科學的親子溝通方式后,父母可以將豐富多樣的詞匯融入該語言框架,在日常對話中靈活運用。以下是幾組示例,提供給父母們參考。
培養數學能力的對話
共情關注:你發現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充分交流
“你的小褲子上有5個扣子,能幫媽媽/爸爸把它們數出來嗎?1個,2個,3個,4個,5個。好了,5個扣子都扣好了,現在你可以去上學了!”
輪流談話:讓孩子負責扣紐扣,而你負責數數。培養空間能力的對話
共情關注:
你發現孩子喜歡一個滿是泡沫的浴缸。充分交流:“泡沫就像是一床巨大的白色被子。你看你的手臂上的泡沫,排成了直線的樣子。哇,你看,我找到了一個圓圓的泡泡島。它的四周都是水。現在泡泡慢慢靠近了你的手,但離你的腳趾還很遠。”輪流談話:“看看,你滿手都是泡沫。除了你身上,哪里的泡沫最多呢?現在看看你的毛巾是什么形狀?對,是正方形的。看看肥皂是什么形狀的?對,是長方形。現在我們把肥皂放在毛巾里。你看,正方形里包含著一個長方形啦。”培養自制力與獨立思考的對話。共情關注:你注意到剛剛起床的孩子,急著要去看外公。充分交流:“來,我們把衣服穿好,待會兒就要去看外公。這里有條紫色的裙子,還有一條粉色的。紫色的上面繡有漂亮的花朵,而粉紅色的帶有荷葉邊。”輪流談話:“你想穿哪一條?”“粉色的嗎?我以為你要紫色的那條呢!”“你喜歡這條裙子是因為它有口袋嗎?”“原來如此,這樣你就可以把外公給你的糖果裝進去了。”“粉色最好,因為它最適合用來不停地轉圈。”
多對孩子輸入語言,多展開各種話題.達到一定的量,孩子就發展得好,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在共情的基礎上注重交流,要給孩子說話的空間和時間.這本書還闡述了一下3T原則:共情關注、充分交流、輪流談話。做的研究也非常詳實,內容豐富調理清晰,是對兒童語言環境這個理論很強的支撐材料。非常全面而又簡潔.
最后,樊老師以前還說過<讓孩子遠離焦慮>這本書,作者是塔瑪瓊斯基.這本書讓家長能引導孩子認識焦慮,克服焦慮,強烈建議兩本書都閱讀一遍,這樣能給孩子更好的家庭環境!
聽完這本書,我覺得最大的感想是:孩子的起跑線不是咱做家長有多少錢,而是咱做家長的有什么語言!
讀完這篇在文章后,感覺自己給孩子說話太不注意措辭了,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以后時刻提醒自己,自己做好了,才有資格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