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辜解】
孔子故國的執政國君,詢問孔子都一位學生有關土地守護神都祭壇上所使用的象征。
那位學生回答說:“夏朝的君主們栽種的是松樹;殷朝的人所采用的是柏樹;而現在的周朝選擇了栗樹作為讓人們畏懼(栗)的象征。”
孔子后來聽到這位學生時的話,說:“去談論已經完成的事情,去試圖改變已經開始的事情,或者去指責已經過去或消逝的事情,是沒用的呀。”
【背景解說】
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能言善辯,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面。后面還有“宰予晝寢”的論述。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禮都叫社。我國現存最大的社稷壇位于天安門西中山公園內,為明清兩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壇,其位置是依周禮《考工記》“”的規定,置于皇宮之右(西)。祖與社都是封建政權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稱,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兩者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根基。社稷壇于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間也有祭社的活動,魯迅筆下的《社戲》就與祭社活動有關。
魯哀公向宰我詢問有關“祭社”的問題,宰我回答,夏朝在社壇種植松樹,殷朝人種植柏樹,周朝人種植栗樹,是為了讓百姓戰栗,使人民臣服。孔子聽說之后,對宰我說,已經形成了的事就不要再說了,已經決定的事就不要再勸諫了,既然你已經說了再追究也沒有用了。
看得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其實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就明白了,魯哀公在位時,魯國大權被士大夫家把持,史稱三桓,即所謂“政在大夫”。 魯哀公曾經試圖恢復君權, 以祭社的名義向宰我請教,也許問過孔子,孔子并未回答。宰我于是也用隱語回答,支持哀公奪政。于是魯哀公同三家大臣進行激烈的沖突,終致魯哀公27年,流亡越國。可回顧歷史,在定公期間,孔子也曾建議魯定公逐步削弱季氏三家的權力,為什么這里卻不同意宰我的建議呢?“時也”,魯定公時,三家勢力初成,孔子擔任魯國大司寇,逐步削弱三家權力,手段溫和可行;到了魯哀公時,三家實力雄厚,以把持朝政,即便采取激烈手段也無法成功,因此孔子不同意宰我的建議。但也許孔子也希望魯哀公能夠成功恢復王權,才說既往不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