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心理學抵達教育的彼岸

教語文也有十年了,似乎從來都沒有想過語文可以與心理學相結合,從來都覺得語文就是語文啊!

聶老師兩天的課讓我開始深信語文跟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班上總有幾個寫字困難,朗誦磕磕巴巴,寫作文前言不搭后語的孩子,我之前總結的原因總是因為孩子不努力不勤奮,父母不重視,現在想來,我自己也是有很大責任的,因為他們在課堂上始終沉默,因為忽視了他們的存在。有些孩子調皮搗蛋,就直接貼上了調皮的標簽。其實在語文學習學得困難的孩子,還有左右腦不相協調的關系。左右腦平分了腦部的所有構造。左腦與右腦形狀相同,功能卻大不一樣。左腦負責語言、文字、數字,也就是用語言來處理訊息,把進入腦內看到、聽到、觸到、嗅到及品嘗到(左腦五感)的訊息轉換成語言來傳達。左腦主要控制著知識、判斷、思考、邏輯、理解、歸納、運算等,和顯意識有密切的關系。 右腦的五感包藏在右腦底部,可稱為‘本能的五感’,控制著自律神經與宇宙波動共振等,和潛意識有關。這些知識是以前不曾思考的。有些孩子的的確確缺少思考、邏輯、理解、歸納的能力,這是因為左腦沒有很好地開發啊!

說到被忽視的孩子,唉,他們一直習慣被忽視,老師習慣他們被忽視,同學習慣他們被忽視。現在想來幾年前去清華附小學習,他們學生的座位都是四人一組,一旦要討論時,他們就可以立刻找到自己的組,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單。我們的教室全都是豎條形的小組,總有孩子不會去參與,同桌之間的互動也是流于形式,沒有參與,就永遠都是客體,不會成為主體。

聶老師說,課程時的導入要激活孩子們的興趣,讓孩子們都有要參與的欲望。以前有思考過,但沒有與心理學相結合。是啊,課堂的開始就是讓孩子主動要去成為主體,接下來的課堂效率肯定是很好的。這也許就是新教育提出來的:讓孩子站在課堂的中央!與心理學上所說的主體之概念不謀而合。

老師的身份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你就是老師,要挺住自己的身份。這話也帶給我思考,我教的學生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這個身份如果不明確,在家庭受傷的孩子將找不到喘息的地方,他的心將一直會排斥整個社會,整個世界。老師是要與父母不一樣的,他要帶孩子走向光明。

聶老師在課堂稍有點到童年對人的影響,在教室里選一個物品,并用三個詞來描述,然后聽音樂,回想小時候住的房子,你會發現你所選擇的物品與小時候住的房子有共同點。我們組四個人有三個人覺得有共同點,看來童年在我們的人生已經涂好了底色是沒有錯的啊!它的影響深遠得讓人不敢相信,在日復一日的生活里,它一直都在。

說到作者都是在表達內心的缺失,我其實也是深有同感的。小時候爸爸脾氣很暴躁,稍不如意就會暴跳如雷,那時候的我就暗暗發誓,我今后一定要找一個脾氣好的人嫁,我就一直帶著這個標準選擇了伴侶。但我又痛苦地發現,我身上卻不知不覺間學會了爸爸的暴躁。可以說,我就是爸爸的翻版,我不愿意像爸爸那當傷害親人和孩子,我開始了改變,尤其當了媽媽之后,我的性格幾乎是重新塑造了一番。我在想,既然我們的課文都在表達缺失,我們的人生都是因為有缺失才變得更豐富,關于這一切我們的學生可不可以領會到的呢?如果他們能認識這一點,那么自卑的孩子會不會變得自信一些,心理學才能抵達教育的真諦!這話是沒有錯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