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首次執導的《后來的我們》,上映已超過十天。
無論是現在的中國票房最高女導演、還是過去的文青天后,劉若英似乎站在了頂尖的位置。
然而,名利雙收和毀譽參半總是如影隨形。關于票房事件,關于人物三觀甚至是導演的三觀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爭議。
現在爭議的聲浪暫歇,不如我們心平氣和地來談一談,除了票房和三觀,關于《后來的我們》這部電影還能聊些什么。
以下有輕微劇透,祝食用愉快。
導演視角:劉若英的批判與殘酷
其實《后來的我們》原著《過年,回家》只是一部短得不能再短的短篇小說,故事背景放在臺灣。當電影把敘事主空間平移到北京,很多情節就有了別樣的演繹。
既然不是原創劇本,改編版也不是劉若英挑大梁,《后來的我們》就不能被視為一部完全的創作者電影。
同時,本片監制張一白是《將愛情進行到底》的導演。執導過多部愛情電影、電視劇的他,對愛情青春偶像電影這個類型的把控力是可以想見的。我相信他給予了初次執導的劉若英很多幫助,也同樣會有一定“偶像劇套路”上的影響。
但絕不能說,劉若英的思考和個人表達被完全壓制了。實際上,初看是部“前任電影”的本片,對于“初戀很美好”的意象抒發并不多。男女主人公并不互為初戀,也沒有為了保持純粹或者懷念而有類似“守貞”的行為。
有理由相信,劉若英絕不是在拍北京版的《甜蜜蜜》。相反,她對所謂的“念舊”、或者說更多的是現代人“念念不忘”、“留不住的才最美好”的心理和行為的充滿了批判的情緒。
首先是對主人公的批判,特別是男主人公。
電影有兩個細節非常耐人尋味。
第一個細節是,男主見清在被女主小曉徹底“拋棄”以后,才突然頓悟重新投入游戲的研發。同時說了一句“小曉和我分手以后,我仿佛得到了一個奮斗的空隙”。換句話說,他認為當女主和他在一起、為了他能安心開發游戲而去做辛苦的中介工作時,他被“耽誤”了。
第二個細節是,在兩人重逢后,在賓館外的雪地里,兩人互相喊出了一系列矯情至極的話中間,夾雜著這樣幾句:
見清說:“如果當時我們沒分手……”小曉頂:“那我們現在也已經分手十回了!”
見清說:“如果當時我們結婚了……”小曉頂:“那你現在也早就有了十七八個小三了!”
……
見清“發達”后,曾經問過不肯復合的小曉一句:“你是不是外面有人了?”(我記得當時電影院里一片嘩然,觀眾都在罵他是個蠢貨。)
對比十年后兩個人在雪地里的互喊,可見十年過去,見清依然不懂得小曉到底要什么,而小曉則把見清看得透透的——他只是在現實生活的波折坎坷里,賦予了過去太美好的色彩而拉著過去不愿放手而已。
不過是明月光與飯粒、心間痣與蒼蠅血罷了。
其次,是對生活的批判,或者說,殘酷揭露。
“前任電影”為什么火了又火?
因為無論男女,總會在油鹽醬醋、孩子上學、婆媳吵架中,淡化愛意,而不斷美化過去的一切,直到現實變成黑白,自己變成了行尸走肉。
與此同時,過去的美好變成了回憶里唯一的彩色。
所以,與其說電影中見清視角里的彩色和黑白對比是表達沉浸思念中,不如說是對這種懷念情緒的一種批判。
是的,我難以相信以劉若英的閱歷與文藝天賦,會那么單純地去說,“前任就是美好,現實就是灰暗。”
記得見清和小曉在群租房里第一次做愛時,影片用了一個高速后退的俯拍鏡頭。隨著鏡頭的運動,群租房里不同住戶的生活如同蜂巢一般被展示出來。也許這一刻男女主在經歷美好,但導演看到的是生活的殘酷與難以超越,再多的美好似乎都不值得被關注。
這種批判與對現實的殘酷揭露,才是劉若英的創作底色。可惜的是,電影中很多商業化的處理淡化了這種批判的情緒,反而凸顯了一些膚淺的紀念。
演員表演:可圈可點與作業完成
很神奇的是,雖然井柏然臺詞功底明顯不如周冬雨,這次的表演卻是更加可圈可點。
最明顯就是表演層次上。井柏然從一開始的青澀少年感,到后來被生活打壓的無賴習氣,到剛成名時志得意滿卻難掩頹色,到最終的“中年疲憊”,層次性非常明顯。同時我要點贊劉若英給井柏然選擇的造型。哪怕是在井柏然最意氣風發的時候,“初老”的跡象也是有的。
最好的一點是,即使見清成了“出差坐商務艙”的成功人士,也沒有影視劇里常見的“霸總習氣”。委屈巴巴地只能要到一間房的見清,背一直微微弓著。這種“直不起腰”的狀態,可能是很多他這樣的大企業中層常見的吧?
對比來看,周冬雨的表演層次性并不強。小曉的幾個關鍵轉折:努力找飯票—和見清踏實過日子—受不了見清頹廢而分手—幾年后重逢,幾乎沒有特別大的變化,也很難看出人物的情緒狀態的不同。當然,這個人物并不是“不可信”的,只是對比井柏然的表演,缺少了看點。
周冬雨的小曉,算是完成作業的表演,比及格略好,可以打到70分——對于她,我的期望可能過高了吧?
井柏然的見清,表演上有突破有進步(對比《捉妖記》),可以打80分——本來打90分,但是,臺詞功底真的需要練,有幾次都讓我扼腕嘆息“輕重音不對、整段垮掉”。
第三主演田壯壯,貢獻了本片真正的淚點。他飾演的父親雖然沉默、戲份少,卻是真正的靈魂——見清與小曉的家。老藝術家功力驚人啊!
敗筆幾多:不得不吐槽的幾段
雖然總體上,我愿意給電影打出7分(以《甜蜜蜜》9.8分為標準),但是總有幾段堪稱“敗筆”的情節讓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001 全片最矯情:雪地互喊。除了出“后來的我們,再也沒有了我們”這樣的朋友圈轉發金句,強行點題之外,矯情得毫無價值。如果導演能用冷漠的敘事方式,點出“兩個人其實一開始就不會走到最后”,可能效果要好得多吧!至于點題,就用一首《后來的我們》,如何?
002 全片最狗血:差點出軌。剛打算回去上床就被同事遇到,出軌立刻急剎車——這段雖然有看點,卻是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的。仿佛在說“人就是情難自禁,但是我知道我錯了”。其實兩個人在之前的雪地互喊里,已經確認了再也回不到過去,用這樣狗血的“出軌未遂”,除了激起已婚女性的憤怒,還能產生什么效果呢?這也是我說的、降低電影批判性的商業化橋段之一。
003 全片最可憐:見清老婆。見清的妻子唯一一次正面露出來,居然是被見清爸錯認為小曉那次。除此之外,她被幻化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見清“退而求其次”的不如意的現實生活的符號。但是我始終覺得,她的出場其實是個敗筆、包括見清兒子的出場。更好的處理,是把這個家庭徹底“隱去”——當然這樣一來見清就“渣得更徹底”了。
……
即使不看上映后的高票房,劉若英初執導筒也是交出了一份完整的答卷。有生活、有細節、有親情更有愛情,充分調動起票房主力“小鎮青年”們的情緒,最后的淚點也抓得十分準確,片尾的一系列“路人告白”也足夠商業。
希望劉若英能走上陳可辛與張艾嘉結合的、商業文藝女導演之路,拍出叫好又叫座商業化文藝片,畢竟,她可是一位商業化的“文青天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