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的生命中,有這么一個同學,從高中認識時就覺得這個同學有一點“笨”,但是他一路走來卻“運氣”格外的好。
比如上大學時,他也不會和領導同學之類的搞關系,當別人都在玩耍的時候,他每天就是默默的學習。
比如宿舍衛生每天都是他去做,他也沒有一絲怨言,還干的樂呵呵的。
然而,我的這位同學每年學期期末除了成績自然而然的好之外,評優每年也有他,最后他還是他們班考上重點學校研究生的四個中的其中一個。
上研之后,也是“笨笨”的只知道學習,但是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同學竟然在上研時申請到了國家的一項大基金,正是這個項目讓他畢業時順利留校,當時留校可是很多人夢想的事情,我的這個同學就這樣拿到了這個資格。
有時候,我會想這個“笨笨”的同學為什么一路下來都那么順利?
可能正是別人眼里的“笨”成就了他的美好結局。
當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玩的時候,他因為專注于“默默進化”,所以最后順利考上研究生。當我們都不愿意為別人多付出一點點的時候,他卻包攬了宿舍四年的衛生,而且從沒有一絲怨言,所以最后每年評優都有他的名字。
2.
吳軍老師在他的專欄中說:“如果我臨終前能留給后人一句話,只有一句話,概括我一生全部經驗的精華,那么這句話應該是什么呢?”
“上帝喜歡笨人。”
怎么是這樣一句話?
是的,這是吳軍老師一生感悟最深的一句話。
吳軍老師覺得他的運氣好的原因就是自己比較“笨”,而上帝喜歡笨人。
比如吳軍老師有一個投資原則“拒絕那些明顯的省錢方式,不拿、不用免費的東西,因為獲得任何東西都有成本。”
他舉了一個例子,美國的銀行為了鼓勵開賬戶存款,會給幾十美元到上百美元的現金鼓勵。他的一些朋友每年通過這種方式能收入幾百到上千美元。
他們通常的做法是新開一個賬戶,存上個幾千到上萬美元,拿到一筆現金,半年后再把這個賬戶關了,換一家銀行做同樣的事情。
吳軍老師剛到美國時,也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當時當學生能白拿幾十美元,感覺還挺好。但是,這種事情做多了有幾個麻煩。
首先是任何事情做起來都有邊際成本。比如你有10萬元,存在了5個銀行里,等到要花錢買車時,就得來回倒騰,這就是邊際成本。每一次開賬戶,關賬戶都要分心,這也是一個成本。更糟糕的是,心思花在這上面,其它事情就做不好了。
此外,我們很多人不管做什么,都喜歡討價還價。但是吳軍老師做生意的時候,特別是小生意,很少討價還價。和朋友分錢的時候,差不多就行了。正是這種想法讓他表面少了很多財富,但是實際上給他帶來了長久的穩定的朋友圈和生意。
我理解老師所說的“笨”,并非真的“笨”,而是“專注”,“一根筋”,“堅持”,就比如別人眼中的笨人“許三多”,有意義就是好好的活著,好好活著就是有意義,其實這樣的人才是真的智者。
那些耍小聰明的人,別人和他共事久了,肯定都會露出端倪,大家一般都不喜歡和比自己聰明的人做朋友,因為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有不踏實的感覺。
上帝喜歡的笨人,實則是做事悉心,大度待人,尊重他人的聰明人,這樣的人會擁有穩定的朋友圈,更多真誠的朋友。
顯然我的那位高中朋友就是這樣的“笨”人,所以最后收獲也比較多,運氣顯得比別人好。
3.
有時我們在淘寶買東西時比來比去,最后買到了貌似“物美價廉”的好東西,但同時我們消耗了我們大量的寶貴時間;
有時我們在工作中總是尋找各種投機取巧的方法干最少的活,實則我們損失了很多在工作中發現問題的機會;
我們總是天真的以為我們是最聰明的那一個,實則我們永遠都不是,那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不妨做個“笨”人,踏實地、專注地做好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相信上帝也會寵幸我們這樣的“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