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篇介紹《為什么佛學是真的》這本書的很長很長的文章,很久沒有讀這么長的文了。給我觸動的有兩點:
首先它里面強調了一點,就是佛說的很多重要概念比如“苦”、“無我”、“五蘊”等等,用現在的語言結合科學實驗的研究闡述后似乎更好理解了。于是針對每個重要概念都闡述了一遍,讀完確實感覺有些不同。以前就知道“苦”、“無我”、“五蘊”、“無常”等等,但可能是年代久遠的關系,我們和古時候的語言已經產生了距離,于是理解起佛說的話語就好像隔著什么,經過文章里現代用語的解釋,感覺比較切身的可理解了。也許不一定全對,但起碼讓人不再對佛說的話那么有距離,愿意去親近、了解了。
第二點讓我特別有感受,文章里提到的超越煩惱的“正念”方法。第一個層次是把“自我”和各種感情剝離開,旁觀自己然后從不良情緒脫離;第二個層次則是能把自我跟各種想法全都剝離開,做到專注呼吸,不想其他。具體方法是:一、識別感情;二、接受這個感情;三、觀摩研究這個感情;四、分離。非常清楚明白,讓人感覺很有可行性,可行才能操作,才能真的受益。
說白了,人為什么會對佛法感興趣啊,不就是因為煩惱嗎,而煩惱多是因為陷入不良情緒無法自拔。當你陷入的時候,對人對己都是不清楚、不明白的(無明),越不清楚、不明白就越糾結、難受,不是嗎?
雖然我本身就愿意親近佛法,但是也沒有很明白,而這篇文章確實讓我更明白了一些,感謝作者。
然而我也知道,理解了并不等于做到,所謂三歲小兒識得,八旬老翁行不得,習性(也就是所謂的業力)是很根深蒂固的!理解之后還要不斷實踐、熏習,才可能讓自己真正的從佛法中受益,這也是出家人為什么要修行的原因。不管怎么樣,理解畢竟是一個好的開端,越多的人理解,就越多的人愿意去行動,從而越多的人變得清明自在,這個世界才可能更加和諧安泰。
很認同作者最后那句話——“佛法的核心價值觀是自由,修行的目的是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是自己覺得‘應該’怎么做就怎么做,是自己的自由選擇。”
愿每個人都能獲得真正的自由。